香港留下來,唯一的商營粵劇劇場「新光戲院」,它的管理人李居明是傳奇人物,他出身電影界,後來是風水師,今天投入粵劇界。他企圖「革新」粵劇,用的方法,有人接受,有人反感,於是引起爭議。
我沒有看過李居明的所有作品,只看過一兩部,好的地方是開放和大膽,什麼都加進去傳統粤劇,例如有舞蹈、雜耍、歌劇手法、新派音樂等等;不好的地方,是有人會質問:那還是粵劇嗎?
藝術的發展,永遠有三派:傳統派、創新派和「新舊」派。土瓜灣高山劇場上演的粵劇,多屬傳統派,舉目的觀眾,盡是老人家,他們喜歡看傳統的東西,臉上充滿笑容。創新派如「桃花源粵劇工作舍」,他們是理想主義者,不理批評,把西方劇場的一套,搬到粵劇,可以去YouTube看看他們的《三界‧人鬼神》 (https://youtu.be/DRNoXV0F7NI),感受一下他們的創新。而李居明,可算是「新舊」派,內容和手法,有新有舊,不喜歡的說「不湯不水」;接受的說「穩中求變」。
在這些爭議中,也許有一個解決方法:傳統手法的,就依然叫「粵劇」吧,讓這個在香港百年的藝術,得以「原汁原味」地保存;其他的革新,可以叫「粵曲話劇」、「粵劇新戲」等等,讓觀眾可以「百貨百客」,避開意識形態之爭。
李居明最近編的新作,叫《振興粵劇第26劇》,由陳少梅導演,劇目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八個字:《毛澤東之虛雲三夢》 (https://youtu.be/fQgFojuR2ls)。
傳統粵劇的內容,多是遠古民間等故事,唐宋元明清俱備,獨是很少關於近代史,可能大家覺得「敏感」吧。所以,如有創作人想寫近代政治,真不容易,或會面對政治壓力,又可能開罪了仍然在世的人,加上了解近代歷史的人較多,如果故事和事實不符,便被責怪;所以,李居明的創作勇氣,是難得的。
現代老倌穿著常服,演著現代生活,卻在舞台上做傳統的「唱唸做打」,這曾經在五、六十年代有人嘗試過,可是未算成功;李居明今次大膽地用傳統藝術形式,去呈現一個現代政治人物的故事,頗具野心。
而且,構思這個劇最難的,是誰演毛澤東這個成立「新中國」的巨人?幸運地,我們粵劇界有一個人,無論體型、身高、長相,都和毛澤東有點相似,他是龍貫天。讓我意外的,是這位常演「郎情妾意」的龍老師,竟然把毛澤東演活了,他在台上的豪情和霸氣,觀眾被攝住了,特別他演新中國建國一刻,紅旗飄揚,毛澤東壯志雄心,在對著萬民獨唱,場面震撼,贏得全場激烈掌聲,《毛澤東》這粵劇的成功,龍貫天功不可沒。唯一是毛澤東性格的複雜和多變,不容易演繹,希望下次龍貫天能夠更上一層樓,再研究毛的性格,希望將來在台上,讓觀眾感受毛澤東的「兩重」、「三重」、以至「四重」的內心世界:笑的時候,可能心中在怒;愛的時候,可能心中有悔。
現在,許多年輕人不懂中國歷史,什麼是「唐代」,什麼是「南唐」,也搞不清楚,很是可悲的;不懂民族的歷史,不會「酷」,只會看來「無知」,如果怕看書,找個機會,去看看《毛澤東》這齣粵劇吧,花三個小時,便吸收了近代的歷史。此劇已經三度重演,又曾在日本公演;要求多多的我,也覺得這劇非常好看,大家等候第四度重演的機會吧!
回頭說說《毛澤東》這劇的故事,也許李居明怕政治太沉悶,也許仍然怕事件太敏感,所以寫毛澤東時,李集中說他的三段情,而把政治鬥爭部分避開了。不過,就算談到愛情,當接觸到敏感「部位」,如江青如何協助六十年代的「文代大革命」(Cultural Revolution),讓舉世震驚,也沒有著墨。在劇中,許多史實,只是使用投影,把歷史事件變成文字,打在銀幕,觀眾看過記載便算數,劇情不會觸及,演員也不會演出來。我是這樣在想:與其沒有人敢碰一些政治題材,不如大家用「溫柔」的方法,輕觸一下、「蜻蜓點水」,好讓中國人的藝術歷史,好歹留下一條舞台「夢痕」。歷史的真相,不是靠當代人物說出來的,而是過了若干年,大家回望政治事件,客觀地得出道理,再加以思考,才能幫助人類,避免日後重複過去的錯誤。
劇情是這樣的:毛澤東愛上老師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,年輕人,日久生情,產生愛意,二人決定參加「共產革命」的大隊,抗衡蔣介石的國民政府。
蔣介石當然誓要清除共產黨人,於是,殺害楊開慧,毛在井岡山收到楊之死訊,吐血暈倒。
蔣大軍圍剿共產黨,毛得到革命同志賀子珍所救,走上二萬五千里長征之路,不斷以「打游擊」的方法,和國民政府對抗,可惜,後來因為一次小誤會,情海翻波,賀離開了毛澤東,怒走蘇聯。
這時候,電影明星江青加入革命行列,借機接近毛澤東,終於成為毛下半生的親密女人(後來,江青的影響力非常巨大,但在毛死後,她倒台入獄)。
本劇的枝節,還加上了一位算命師,叫虛雲子,他是毛的「真假時空」朋友,此外,又加上蔣介石和太太宋美齡的愛情插曲,劇情增加了可觀性。不過,時間所限,蔣和宋的愛情對整個劇力,沒有什麼貢獻。
從技術層面來看,《毛澤東》這個劇是不錯的,它吸收了西方音樂劇的節奏,場景有快有慢,絕不沉悶,劇中人物的粵劇對白也顯淺,容易明白,更加插了現代歌舞和翻跟斗場面,活潑精采,另外,有些佈景設計更是抽象概念,帶有新意。
當然,下次重演,可以再改善的地方還是有的:例如歌曲不算太悅耳,而歌詞可以再「執執」,變得精美一些。
有位觀眾和我說:「我喜歡看粵劇,是因為它『古裝』人物的美麗頭飾、漂亮戲服、優雅的『身段』和『造手』,看今次的現代粵劇,便吃不到這些甜品!」對的,如有這些期望,現代的《毛澤東》並非才子佳人的傳統粵劇,不會是你杯茶!
此外,我個人很喜歡兩點:首先,在結尾時,唱出《天數歌》,它改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《花非花》,意境上和寓意裏,非常配合這個粵劇,叫人感動。其次,它的場刊有三、四十頁紙,很有心思,除了介紹班底、劇情、歌詞外,還有歷史素材和人文趣事(例如毛澤東是李小龍的粉絲)、問答遊戲等等,不過,場刊美術設計可以改良,目前有點古板。
《毛澤東》一劇,讓大家對李居明老師另眼相看,也讓龍貫天老師,多了一個存世的代表作。正如毛俊輝老師啟發我的一番話:「在藝術領域,革新只是一個手段,進步與否才為重要」,李和龍這兩位有心人,今次都做到「進步」兩個字。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