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-10-23
情歸何處?管香港纏綿夜雨,我仍然喜歡這城市那信手拈來的舒服。
過去,追不回,回想起來,只有苦笑。明天,你我都不知道是康莊大道或崎嶇小徑,有些人害怕,停頓下來;有些人面對茫然,繼續往前,憑的,是一份信念。
80年代顧嘉煇作曲、鄭國江填詞的一首名曲叫《東方之珠》,它說得好:「念舊日,信念何頑強……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,群力願群策,東方之珠,更亮更光。」
香港經過百多年的經濟發展,積累了大量盈餘老本;這小島面積小,只有1,114平方公里;人口也少,只有約730萬,屬「微型」經濟,上向和下落速度快,國際打個噴嚏,香港便發冷;內地做熱身,這城市就血氣運行。香港總會碰到種種問題,但是,未來,「好,好不了多高」、「差,也差不了多低」,這就是香港細小的好處。只要香港人不要自大、不要懶惰,憑着「明天會更好」的信念,增強對香港的歸屬感,今天,只是下一場精彩比賽的起跑線。
小時候的香港,人口結構簡單,可歸納為三大類人:內地來的(他們持的身份文件叫做「CI」:Certificate of Identity身份證明書)、英國人(他們持有英國護照)、本地出生的居民(享有香港護照)。我們土生土長,常覺得自己才是香港人。
現今時代,「一體化」把世界變了「地球村」,各地對於居留(stay)、居民(residentship)、國籍(nationality)等法規,五花八門,「搞到你頭都暈」。誰夠膽說自己是真正香港人?
概略來說,香港市內停留的人,有以下5種概念:
- visa-exempt stay (免簽證逗留:如旅客。)
- visa stay (要簽證才可逗留;有6種:旅遊、探親、商務、培訓、學生及工作。)
- unconditional stay (無條件限制逗留的居民:當你停留了一段日子,不用每次簽證,政府讓你留下來工作生活,但是,未必申請到永久居民身份;例如有些人通過投資計劃長期往來香港,卻沒法證明在這裏住滿7年,就是這身份。)
- permanent residentship (永久居民身份:你拿了這身份後,可以享有基本權利和福利,但不是全面的,例如永久居民在外國,未必等同是中國公民,享有「領事保護的國民權利」。)
- nationality (國籍:它是在一個國家中,國民(或有些地方叫「公民」)所擁有的資格及地位;當然,「有辣有不辣」,打仗的時候,往往徵召國民上戰場。有些國家,容許國民擁有另一國家的國籍;但是,中國絕對不容許「雙重國籍」。)
以上種種,觸及一個人居留的官方法例安排;不過,在香港民事法中,例如離婚、繼承等安排,往往涉及另外一個概念,叫「domicile」(居籍):它的大概意思是不管一個人戴了甚麼居民或國籍的「襟章」,但到了例如分配他死後財產的安排時,法律便要找出此人原來的「居籍」身份,當法院找出了他的「居籍地」後,便會應用此地的法律來分配遺產。例如一個人去世的前兩年,住在香港,雖然他拿的是多明尼加護照,卻從來沒有住過這地方,反之,從出生到長大,都是在日本生活,那麼,他的domicile,應該是日本,它是和他最有關連的居住地方;我覺得「domicile」 這概念把法律複雜化。
香港,是人口大熔爐,這裏,各路英雄匯聚,我們會聽到華人說廣東話、普通話、英語和其他地方語言;那麼,心態上,居住在香港的「黃皮膚」又是甚麼人?我昨天才在餐廳聽到兩位華人用法文溝通。和不熟絡的朋友交談,不要隨便說我們「香港人」呢……
頗多本地人,以香港為傲,自稱「香港人」,有些更把「愛國愛港」,掛在嘴邊。
有些朋友從亞洲其他地方移居過來,他們只會說:「我只是一個外籍華人!」
有些香港人,被公司長期派到亞洲不同地方工作和居住。我有一個朋友,他一家人住過泰國、內地、日本,現時在菲律賓工作,你問他覺得自己是甚麼人?他蹙眉:「亞洲人!」
我的親友,20多年前,已在大灣區購置房子,他們在香港和珠江河畔兩地往來居住,擁有「兩頭家」,他們笑說:「我是甚麼人?『大灣區』人囉!」
有一批,仍然叫自己「華僑」。我認識一家人本是馬來西亞華僑,60年代遷往內地;80年代,全家移居香港。但是,他們的心仍在馬來西亞,在那處,還有祖屋呢,問他們是誰,輕柔地回答:「自己仍然是居港『華僑』吧!」
也許,「久住令人賤,頻來親也疏」,又有些朋友,就像一隻鳥,永遠不想停留在一個地方,喜歡全世界工作和居住,他們有些是國際酒店集團和投資工作的高層,早已習慣這種生活;我有另一位朋友,數十年了,中東、東歐、泰國……不停地換地方,鐘不敲不鳴!這些人,最具國際視野。我問他是甚麼人,他失笑:「全家都是global citizens!」
最後,有一群「非華裔」香港人,例如本地出生的南亞朋友,他們懂中文,講廣東話,拿特區護照,他們問:「我是中國人嗎?」
Passports,可以是非常不誠實的東西,最誠實的,是每個人的命運和內心的追求。
花言巧語的人,口說「愛香港」,但是,全家老老少少,早已在外國「打躉」,香港的房子,等同「道具屋」,一切一切,只為可以「指點江山」。在政治圈子,不難碰見這等人。
香港的過去、今天、將來,生存之道便是要做好一個國際大都會;「一國兩制」的概念,也是讓「Hong Kong」這金漆招牌維持這景況;故此,政府的思想必須開放,而香港人應該要比政府更思想開放,不應自我束縛,定義自己:要放眼世界、追上世界,否則,香港只是中國的一個普通大城市。
你看,光是談有多少種香港人的身份和心態,已經那般多元和複雜;故此,在我們這城市,當遇到不同背景的「香港朋友」,要尊重和理解,別人對未來世界以至前景的想法,和我們不一樣,是正常的;「同枱食飯,各自修行」,路路養生路;因而,碰到事情,採取「一刀切」的解決方法,或只存「單軌道」的聲音,往往是行不通的。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