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可堅、方力申和我順利完成《相約星期二》後:我想和大家分享的7大領悟!


20-11-23

事情做好後,我沒有太興奮,只慶幸:又上了一課!我們沒有拿政府資助,卻可以完成夢想,又做了善事,謝「主」隆恩!

做娛樂事業,可以「理性思維」,因為那是一盤生意,吸引觀眾便是了。故此,娛樂人會問:「組成『MIRROR』男子隊,會賺到錢嗎?」但是,藝術人卻會問:「組成『MIRROR』,有何意義?」

做藝術項目,蝕本是常見的,因為「媚俗」不是本意,為了心靈追求、思想表達,有心人願意焚身以火;所以,張可堅、方力申和我花了接近兩年的籌備功夫,搞了話劇《相約星期二》(Tuesdays with Morrie),我們希望觀眾:從死亡了解生存的意義、從不快樂明白快樂的真諦。演了12場,最後一票難求。

我們的budget是百萬計以上,虧了,怎辦?但造夢者,是不斤斤計較的;憑的,是「直覺思維」(Intuitive decision-making),即「死了算罷」的衝動!

錙銖不損、「慌死蝕底」的人,不會是我的好朋友。但是,如賠了夫人又折兵,卻不「賽後檢討」,也是錯的。年輕朋友,經歷過失敗,應該來一次「馬後炮」,把「直覺思維」歸納為「理性思維」,從不確定中找出有跡可循,化為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的道理,不要給命運打殘。

在香港,舞台藝術界的市場,一天比一天艱難。很多年輕人,本來是舞台「鐵粉」,移民去了;在週末,三十萬人去了大灣區「濕平」消費;當經濟不景,文化消費力首先被削;COVID後,大家都「愛回家」,10時便享受「夜宅」生活。

以下,是我今次搞話劇的一些行政及推廣經驗,希望和大家分享,幫助到有志舉辦舞台活動的同道:

(一)目標觀眾要清晰

學術名稱叫「顧客區隔」(customers segmentation);當香港人喜好愈來愈「個人化」的時候,一個節目很難吸引到所有觀眾,或只靠親朋戚友支持;加上,香港的宣傳費用很貴,不能亂賣廣告。你要鼓起勇氣,從起步一刻,便作出勇敢決定,到底你要捉着甚麼目標觀眾?然後,用有效方法去打動他們買票,切忌藥石亂投。

我們最初以為《相約星期二》的故事會吸引「文青」,所以,海報很「文青」feel,但是,後來發覺最「磁力共振」的一群,是為了話劇的教育意義而來的一群,他們喜歡這關於生死的故事,但當我們想把宣傳策略「轉軚」,多捉住這群觀眾的時候,為時太晚,例如海報未能重新設計,只好接受現實。

(二)控制成本:要假設只有70%觀眾入場

舞台表演,就算花政府的錢,也不該以「蝕本」的心態去做,要爭取最高入座率,縱使仍是虧蝕,也心安理得。

我監製了數個舞台項目,結論是必須以「70%入座率便開支打平手」的原則去處理;這是適當的risk management。今次的話劇,張、方和我想做慈善,所以,先不考慮自己的收費,演出的財政煩惱才得以減輕!

在票房上,3件事情會打亂步伐:演出項目最終不吸引觀眾、社會出現突發事情,觀眾沒有心情看show、最後是超支;所以,假設最多只有七成觀眾入場,是一個穩妥的預計,就算超支,仍然有buffer。

一般來說,劇目演員少、換景少,便可以大大降輕成本,因此,挑選劇目要小心。如果整個項目「計唔掂數」,最好不要碰了,因為舞台演出,往往超支。

(三)明星或出名演員絕對有磁鐵作用

不要取笑有些劇團,常常找一些知名演員或歌星參與演出,這不是壞事,只要不是「妹仔大過主人婆」、喧賓奪主,對於票房,會是一支強心針。更何況,表演行業不應互相排斥。

我曾經和日本最大的「劇團四季Shiki Theatre」老闆淺利慶太聊天,他說:「我們的新劇演出,也總得找一、兩個優秀的名演員客串,因為觀眾總喜歡見到知名演員在面前出現,心理上,有一種『增值』的感覺。」

很好玩:當張可堅、我及方力申接受訪問後,隔天看報導,重點總是放在Alex(方的洋名)身上,這便是「明星」效應囉;但這是好事,如果沒有Alex,可能引不起媒體興趣。

Alex的可親,是在每次完場後,都走出大堂和觀眾逐一拍照,還送上「心心」手勢;就是這樣,觀眾在回家後把觀後感和照片放上Facebook、IG等社媒。在上演第一天後,大家急急發放評語:戲好看、演員又動人。這些稱讚上載了社交媒體後,我們的票,便賣光光了!

所以,方力申的「明星」作用,是正面的。

(四)KOLs、社交媒體、MTR的宣傳重要性

頗多小劇團的演出,只有數萬元作宣傳費用,我是同情的: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

我們有12場的演出,但是收入有限,開支緊絀;故此,善用有限宣傳資源,非常重要。

當開始售票後,我緊緊盯着每天賣了多少票,有些日子,每天只售出小量票,嚇得「鼻哥窿都無肉」,後來,終於票房大捷;原來有3大原因:當港鐵(MTR)登出廣告後,多了市民知道我們有演出,於是票房大增,雖然港鐵的廣告收費貴,但亦值得。第二,今時今日,是social media「小圈子互通消息」的年代,你想想:一個人發信息給100個親友,100個人便是10,000條信息,這種compound effect,絕對是核子力量,所以,如果沒有budget賣廣告,便要「度橋」,如何在網上引發大家關注你!最後,便是KOLs(關鍵意見領袖)的效應,在此,感謝森美:他在電台讚賞我們的《相約星期二》後,我們餘下的「散票」,半張都賣光光,所以,KOL力量真強大!

(五)Longer run和分Phases賣票

香港人,是「last minute」一族,大家忙,時間寶貴,到最後一刻,才決定是否買票入場;如演出的口碑是壞的,便不會自投羅網;所以,找個「大場」演出三、四天,未必是好事,因為有些觀眾知道口碑好而想買票,但是演出已完,都來不及觀看。

故此,自信作品是有水準,口碑會好,應該找個「細場」,以longer run為目標,讓「last minute觀眾」可以在演出頭兩天後,趕得及買票支持,這樣,一個好劇才不會浪費;試試longer run(例如10天以上),才可以「有仇報」!

不過,我們今次使用的網上購票系統「Hong Kong Ticketing」,它有很多地方,值得改善。

最後,節目推出市場時,不要「露底」,要分階段,別把所有演期一次過公開售票;今次,我們太急進,把所有場次,全數推出。其實,應該先推出數場,試試水溫,待反應好後,才推出餘下intact場數,否則,如反應欠佳,但有些場次已經賣走了一些票,如何可以取消這些場次,以減低損失呢?而且,觀眾多是「鋤弱扶強」的,看到你銷情欠佳,誰會有興趣看一個「弱雞」節目呢?

(六)成事要有班底或行內人

隔行如隔山。

我很幸運,除了法律以外,學習了另一個表演行業。每一行,都有自己的「潛規矩」、「潛風格」,不是主觀意願便可以克服的:故此,要有一支「扶手棍」。幸好,張可堅老師,他在行內40年的關係,協助了人力支援,可跨過障礙,令到《相約星期二》順利完成!

我們三人是第一次合作,沒有固定員工,更沒有忠心的夥伴,只好「見人用人,見步行步」,路途不容易,幸好,最後組合了優秀團隊,在大家共同努力,做出理想成績!

切記:如果沒有一個深交的行內人士,以他作為你的搭檔,便不要隨隨便便投資演出,太冒險了!

(七)疑人勿用,用人勿疑:尊重創意人的主觀

舞台藝術作品,是眾人的集體化學作用;台前幕後的同事,都是藝術創意人,各有主觀想法,容易各執一詞,但這是好事;堅持,雖然帶來麻煩,但也代表這個人做事認真。作為監製,為了令到進程順暢,應減少過多的己見,盡量尊重別人的看法,故此,從一開始,挑選有能力、盡責任的隊友,是非常重要,如有懷疑,便不要「埋班」,既然已同坐一條船,除非大事出錯,否則,必須讓隊友們感到被信任,擁有自主權,「大方向抓緊,小事放鬆」,就算「衰咗」,齊齊負責囉!

作品的實力:包括演技、舞台、燈光、音響、藝術水平和品味,缺一不可,每個舞台項目,就算做不到100分,也起碼要80分以上,絕不可以心存僥倖、投機取巧。

就算「叫好不叫座」,觀眾眼睛是雪亮的,下一次會再支持你;但是,如果「票房成功,演出失敗」,等於自毀聲譽,觀眾被「搵笨」後,便沒有第二次。

《相約星期二》,是我們的beginner’s luck,如可以捲土重來,下一個作品才是真章;故此,我正擔心可以再做甚麼……我不想為了票房,搞些媚俗、污穢、向時勢「抽水」的東西,你可能笑我不識時務,但我想和你共勉兩件事情,一件叫「理想」,一件叫「原則」。

張可堅、方力申和我,平時各有各忙,今次能夠走在一起,是緣分。會否《相約2025》?我期待火花有再交匯的剎那。

安息吧,話劇主人翁慕理教授,你的故事已啟發了千千萬萬人……
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