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日之星黎耀威—年輕人談粵劇如何改進,才可以吸引年輕人


30-10-19

藝術上,我不喜歡「改革」這名詞,如千斤重的斧頭,把藝術連根拔起。愛「改進」這兩個字,如健身室的啞鈴,輕重有序。

香港的歷史文化中,粵劇是我們最驕傲和珍貴的寶藏,香港人放棄浩瀚深厚的粵劇,等同把維多利亞港的海水抽走。

為什麼傳統藝術要改進?也許四個原因:有些藝術家技癢,覺得不把某些傳統作品改變一下,變成自己的獨門亮麗,便不是大師級。「厭倦」也許另一理由,有些東西,演了數十年了,打破沉悶,舊瓶加入新酒,是故香港粵劇有不同版本的《帝女花》。有些表演如「南音」,觀眾數量萎縮,市場消失,還不改進,恐怕。最後的原因就是與時並進,當口味在變、科技在變,不改進一下,怎行?部分觀眾喜歡看見現代人唱粵劇,便來一齣叫《粵劇特朗普》,結果大賣。

原本找黎耀威這粵劇新秀聚舊,卻變成訪問。黎耀威有別於一般粵劇伶人,他年紀輕,但是對藝術認識很深,使我相形見絀。大多數學粵劇的人,受到優秀的中國文化影響,如阿Keith—樣(黎的英文名),正襟危坐、禮儀周周;威仔在台上扮演宰相、將軍,現實中,他仍是個青春小伙子,說話佻皮的。

黎耀威是屯門人,八十年代出生,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系,是名伶文千歲和音樂名家潘細倫的入室弟子,更在香港最有地位的粵劇組織「八和會館」擔任理事。八和成立於清代光緒年間,至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。廣東大戲的舞榭歌臺、絕代芳華,被風流打去。

問黎耀威如何入行,Keith說:「媽媽是『大戲迷』,幾歲的時候,她常帶我看大戲,使我對粵劇產生興趣。到了八、九歲,參加了一些粵劇學習班,誰料到愈學愈起勁,大概是中學五年級吧,粵劇前輩叫我試試粉墨登台,由『下欄』(即小配角,例如戎兵) 做起。媽媽既不鼓勵,也沒有反對我腳踏梨園,但我是驕傲的,是『做大戲』這份兼職,讓我賺到足夠的零用錢,除了學費,我沒有問家裏拿錢。而且演戲,讓我有一點成就感,因為同學知道我演大戲,都嘖嘖稱奇。」

「2006年,大學畢業,當時香港的經濟也不是太好,於是,我決定當一個專業粵劇演員。家裏最擔心的,是做戲的收入不穩定,我可否自力更生。今天,姐姐出嫁了,父母也退休,我高興的是演戲的收入,讓我有能力給爸爸媽媽生活費。」

「目前,對自己的一切,非常感恩:我是一個勤力的演員,但是,『觀眾緣』至為重要,一個演員有沒有觀眾緣,不由他控制,幸好觀眾接受了我,所以,男演員的三味:『小生』、『武生』和『丑生』,我大部份都是演『小生』和『武生』。」

我問:「武生是配角,那麼,會否做配角不好玩?」黎耀威更正:「錯!做配角,更有挑戰性,因為男女主角議價能力較高,他們可以挑戲,角色適合自己,才答允演出;相反,配角是被動的,角色送到來,那敢拒絕,於是,明明角色不適合自己,也要費煞思量,如何演好。所以,當男女主角只演『才子佳人』的時候,我們卻走入帝王將相、販夫走卒的靈魂和軀體,那才好玩!」

很同意黎耀威這番話,有句話,叫「行行出狀元」,粵劇界裏,「細女姐」任冰兒專做配角,卻演得出神入化;「神童」阮兆輝也多演配角,可是,他是粵劇行內的宗師。

請教Keith:「男女主角最要緊又是什麼?」他說:「樣子和聲線,兩者美麗的,一出場,已經攝住觀眾,贏了一半;可是樣子和聲線都是天生的,這方面,老天是不公平的。」

再問黎耀威:「粵劇演出,年輕觀眾很少,如何解救呢?」Keith答:「首先,劇本要好。看戲,便是看故事,如果是爛劇本,好演員、好佈景,也救不了。過往許多大戲劇本,可能是『急就章』,未能去蕪存菁,加上歌曲不動聽,觀眾便流失。每個年代都要有新劇本,反映當時的精神面貌,可惜,就算今天,都沒有足夠好劇本。許多『曲牌』和『情節』都差勁,當劇本沒有水準,便沒有壽命。」

我想起黎耀威在2015年的《王子復仇記》(Hamlet) ,首演在葵青劇院,觀眾讚賞,往後不斷重演。Keith能夠把莎士比亞的西方名劇,變成一個不露痕跡,同樣精采的中國傳統戲曲,真不簡單。

我問Keith:「很多人覺得粵劇太長,往往三、四小時,要精華濃縮?」Keith說:「這點我同意,粵劇這方面要改良,適合現代觀眾,而且,許多劇本確實有空間去刪略。此外,我同意有『導演制』,過往,在粵劇蓬勃的時候,演員精英雲集,就算沒有導演這制度,演員自己商量一下,便可以好戲連場。但是,現在新一輩的演員,未必有這個藝術造詣和思考能力。所以,粵劇應該有一個導演,以客觀的角度,幫助演員分析角色,還可把一齣大戲的林林總總,指揮和調配,這樣,才會出現優秀的作品。」

我想到一件事情:改進傳統藝術,有兩個角度「手段」和「目的」。想盡點子,把粵劇改頭換面,弄到活色生香,吸引本來不看粵劇的觀眾。這只是「手段」,任何改進的「目的」,必須讓「香港風格」的粵劇,能夠在守護正統根源的底線下,發揚光大。有一次,我看粵劇,其中一段,加進現代流行歌曲,大家極為反感。又另外一次,他們把粵劇人物那閃爍耀目的頭飾拿掉了,我以為在看越劇。

Keith補充:「『大鑼大鼓』的音樂,是粵劇的藝術特色,如果覺得它吵鬧,把它刪走,簡直是謀殺粵劇;所以我嘗試把鑼鼓樂師放在一個半開放的『膠室』內,為求把鑼鼓聲減低,效果很是理想。」我點頭:「演出時,打上中英文字幕,使年輕觀眾容易明白內容,也是一個好方法。」

Keith把泰式沙律吃光,繼續說:「我是年輕人,明白年輕人的喜好,所以,我進行一個新嘗試,把粵劇帶入『小劇場』或『黑盒劇場』(black box theatre)。傳統粵劇,台前幕後加上樂隊,往往要數十人,這些昂貴規模,不利於我們年輕人玩『實驗』,探討粵劇如何改良去吸引年輕觀眾。現在,我的小劇場,十多人便可以大鑼大鼓起來,我們可以玩創作新劇本、新的音樂、新的舞台技術。而且,和觀眾距離接近,可以即時看到他們的反應。當然,觀眾少,收入也少,但是,從事藝術行業,很難在金錢上斤斤計較,只要這些粵劇實驗可以幫助到我的成長、我的發揮,我都願意盡力一試。不過,最感激目前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,他們也不理會酬勞多少,和我一起去嘗試,很是感動。」

近期,西九戲曲中心主辦,把歷史故事《霸王別姬》(Farewell My Concubine)變成黑盒劇目,在多方面改良,吸引年輕觀眾。有些年輕人看完,對我說:「以往,我覺得粵劇很heavy,現在變light,看得很舒服,我不怕大戲了!」大家還記得張國榮獲取法國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電影嗎?但是,今次故事不一樣,粵劇《霸王別姬》的內容是這樣:秦末,西楚霸王項羽打敗仗,和愛妾虞姬及愛馬訣別,但是,虞姬自殺,表示她對愛的貞忠。

臨別時,我問Keith:「你下半生仍然留守粵劇?」他說:「百分之一百。因為我不喜歡打工,又不懂得做生意。」我開玩笑:「我的下半生,肯定不會做大戲,因為我的記性不好,做你們這一行,起碼要背誦三、四十個粵劇劇本。」黎耀威大笑:「哎,這也是粵劇目前不理想的狀況,我們為了留住同一批觀眾,於是數天之內,每晚換演不同的劇目,這樣急速的替演,很難認真綵排每一個劇目,水準自然有限制。」

人的成就,不在乎目前所站立的位置,而是所朝的方向。不過,走任何一條路,失敗其實多於成功;但是當離開世上,沒有人會為生平的成功而笑逐開顏,相反,我們只會為憾事而俯首低問。

活著、闖蕩過,便會無憾。
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