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-05-19
是時候香港要認真地為未來的電影市場定位。
眾說紛紜。
有人說:「香港人做好香港市場吧,想超離香港,太天真了。」有人說:「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,香港人投身內地,拍「全國」電影,有何不可?而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的電影消失,亦要接受。」又有人說:「港產片和大灣區都講廣東話,應融為一體,形成『大灣區電影市場』,以後拍大灣區電影好了。」更有人說:「香港是國際城市,自由地方,可否集中做『中外合作』的電影?這些電影反而有機會行銷海外。」最後有人說:「鼓勵內地電影在香港攝製吧,我們已經失去主導地位,好歹也可以協助內地電影製作;匈牙利也是為別國製作電影,才令相關工業生存下來。」
那個才是答案呢?我覺得:如果港產片拍得好、有水準、有觀眾,什麼都有可能,如果港產片不濟,半條生路都沒有。
在我們熱烈討論的時候,內地電影商已經默默地起革命。萬達傳媒剛剛起步,「格殺勿論」,拍了一部非常好看的「港片」,全片主要講廣東話,極像港產片,它叫《過春天》(The Crossing) 。
影片講述「單非」(即爸爸在香港,媽媽在深圳的孩子)的十六歲高中女學生佩佩(內地女演員黃堯,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),每天坐火車遊走於深圳和香港兩地上學,過著複雜矛盾的生活:媽媽(內地演員倪虹潔)是深圳人,靠男人生活,每天沉醉於麻將桌,對佩佩無暇照顧,爸爸(香港演員廖啟智)其實在香港另有家室,本身是一個底層體力工人,對佩佩的愛是有心無力,充滿內疚。
佩佩的好同學頌兒(香港演員湯加文)介紹了她認識自己的男朋友阿豪(從香港移民台灣的演員孫陽),阿豪在廟街混混,靠走私水貨生活,佩佩卻對他愛慕,於是利用學生的身份,及來往深港上學的方便,參與走私手機的非法活動,而且,愈來愈大膽,賺到的錢也愈來愈多。佩佩的夢想非常物質,渴望去日本浸溫泉、喝清酒、感受雪景,就在這時候,阿豪叫她一起背叛集團頭目花姐(香港演員江美儀),可是給花姐發現了,到底這對無知的少年男女能否逃過大難?
《過春天》好看,不單止是因為上述演員盡心竭力,演好角色,還加上其他的崗位亦非常出色,可惜幕後的主打,只有美術指導張兆康是香港人,其他都是內地電影人,包括著名監製田壯壯、編劇林美如、孫妍、趙丹娜、副導演尚進、音效指導馮彥銘、攝影朴松日。當然最鋒芒的是內地新人導演白雪;她是科班畢業的北電導演系學生,從小在深圳長大,她說:「畢業後,我用了十年時間去感受生活,基於現實找到了『深港跨境學童』這樣一個非說不可的故事,是多年生活積澱的結果,《過春天》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。」
影片在故事、演技、風格、攝影、剪輯、音樂、造型等方面,成績可觀,但是都非常「香港」。做統領的導演白雪功不可沒,影評人給出超高的評價,而且《過春天》入圍不同地方的電影展,更獲得最佳影片、最佳女演員、最佳新導演等榮譽。
也許導演白雪是深圳人,很了解香港,電影許多地方,真的又和港產片無異,她披沙揀金,把港產片的精華,例如描述香港社會黑暗的味道,活生生地呈現眼前。我喜歡港產片,除了我是香港人,更加因為香港有些「另類」美麗,是其他的地方所沒有,例如車水馬龍的道路夜景、繁雜的大牌檔和街市、密不透風的公共屋邨……誰料到堅固的港產片城門,終於有內地電影人可以攻破,而且拍出港產片的千秋。怪不得在電影最後,女主角說了一句,大意是「我們終於身在香港了!」
不過,影片仍然可以看穿一些「內地片」的標準,例如道德方面,戀人會碰碰,但是「超友誼」的肉體鏡頭欠奉、壞人對弱者沒有使用暴力、公安最終會把違法者緝拿,更最重要的是片末打出正氣字句「深港的水貨活動,已經受到控制」。
還要稱讚影片的兩首歌曲,非常悅耳,主題曲《過春天》,像一首少女情懷的新詩。看看班底也是國內:作曲和作詞是賀斌、演唱是譚維維。《少女年華》作曲是馬敬、演唱這首廣東歌的歌手是內地人,叫劉惜君,畢業於廣州的星海音樂學院。
《過春天》如果只是「一件半件」電影出品,那不是問題,假若內地拍出「港片」,成了「新常規」,則香港電影人,不論新人或舊人,要慎重地反思,我們如何生存和競爭下去。既然大家是同一個國家,總不能叫內地電影不進步,給自己空間。香港人可以拍內地片,難道內地人不可以拍廣東話的「港片」嗎?不過,內地人口十三億,人才鼎盛,大家鬥實力,我們又可以怎樣勝過對方呢?最近,常常聽到聲音叫年輕人往內地發展,但香港人口只有七百萬,人才本來已經不夠,而老化問題更日趨嚴重,叫年輕人去內地創業還好,怎可以鼓勵他們離開香港去打工?如果精英都奔向內地打工,又找誰來留守香港的發展呢?
為什麼影片叫做《過春天》呢?可能是一個忌諱,因為當走私販子過了海關後,會發出一句暗號,叫做「過青天」(是否「雨過青天」的意思?),但是這畢竟是壞分子的用詞,內地不宜鼓勵,於是為了種種原因和理由,電影名字變了《過春天》。問題又來了,如果內地的「港」片,無論技術多好,但是在意識形態方面,都不是香港人所接受的,又如何是好?
有人要求內地電影放寬尺度,提高自由度,可是,回心一想,如果內地如香港一樣,大鳴大放,創作海闊天空,那麼,香港的電影是否消失得更快,更無影無蹤。不過,今次弔詭的地方是這套「港片」雖然拍得好,可是在內地毫不賣座,也沒有市場,那又反映什麼?難道「港片」在內地,已經完全失去了吸引力?
內地在方方面面都一天比一天進步,香港只依然故我,期待水漲船高,可以坐享其成,這樣心態在未來又行得通嗎?所以,先不要談如何去進攻內地市場,要自我檢討,強壯香港的身體吧!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