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-03-20
「侘寂」,又叫Wabi-sabi,是一種日式美學理論,「不完美、無常、不完整的」便是「侘寂」式美麗,我訪問了眾多高人,深深體會生命的最高境界,便是「侘寂」。
姓「白」的人不少,但是姓「黑」的,我第一次認識,他是兩代都經營古董的黑國強(Andy)。Andy叫人難忘的,是他兩條像日本卡通人物的濃眉;而他最聞名的,是主辦了亞洲藝術展覽「典亞藝博」(Fine Art Asia);當然最特別的,因他不是漢族人,祖先是回民,中國的少數民族。
黑國強的父親八十多歲了,他叫黑洪祿,古董業的老行尊,神清目爽,一個了不起的人物:1945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中國接著內戰,1949年新中國建立,不過北京生活仍然艱苦,當時有親戚在香港經營「工藝店」(那時不叫古玩店,更沒有什麼古董專家,大家都謙稱「交易商」),只有十六歲的黑洪祿和哥哥決定涉盡千山萬水,來到香港,當店裏的工藝學徒,求的只是一碗飯。
1963年,香港面對百年一遇的大旱,4天才供水一次,每次4小時,有人呼籲男生剃光頭、女生剪短髮以減少用水,人們生活困苦,黑洪祿的老闆也意盡闌珊,派黑洪祿替他去海外「跑單幫」。那個年代,古董生意不像今天的商業化,當時行家之間「以物易物」(即barter trade),例如我是買賣銅器的,但是客人想買瓷器,於是拿銅器交換你的瓷器,然後把瓷器賣給客人圖利,這樣,便不用現金流,也不怕別人把自己的客戶搶走。黑洪祿帶點東西,飛去芝加哥的世博,買賣後,賺了美金一千元,他存著這筆錢。到了1969年,老闆移民,工藝店正式結業,黑洪祿只好在尖沙咀厚福街的住宅,創立了「山寨式」的古董業務。
1967,即Andy出生那年,香港面對政治及社會矛盾所引起的動盪。五十年代,香港早飽受韓國內戰的影響,誰料到今次打擊更嚴重,但是黑洪祿咬緊牙關,肩負太太和三個孩子的生活,可惜香港不景氣,市場萎縮,他只好「走埠」,每次離家一個月,印尼、新加坡、印度等地,只要有「工藝品」交易的地方,他都去;後來,遠至美國檀香山、舊金山、羅省,都得飛去討活。雨後總有陽光,靠著古董生意,「老黑」養活了一家人。我問Andy:「你父親怎樣回望古董界的過去?」他說:「老人家見慣風浪,他認為時代的風浪是不絕的,只要打不死,窮則變,變則通,雨後會有陽光。香港的歷史,一直遭受大時代的衝擊:四十年代內地動盪、五十年代韓戰、六十年代暴動、七十年代石油危機(香港晚上要實施『關燈』措施)、八十年港幣大跌市(大家去超市搶米)、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(房價跌到只有三分之一)、二千年有「沙士爆發」(香港死掉299人)。父親說:『回頭看,反正都會過去!』」
我再問:「你如何承繼父業?」他說:「我是1987年入行,當時喜歡玩,不想跟哥哥、姐姐去外國升學,於是隨父親學做生意。當年,華爾街引發全球股災,香港聯交所史無前例停市4天,股民屍橫遍野,我嚇了一跳,原來幸福不是必然,香港人要努力,才可戰勝命運。」
我笑:「命運是很好玩的東西,發生的事情,多少是自作?多少是天意?你有沒有打算培養兒子接手家族生意,成為他的命運?」Andy答:「不會刻意,在共通和分歧當中,自有安排。我們三代的共通點是固執和喜愛藝術,但是,父親認為成功之道在於節儉,我覺得錢是不能不花。如果不做古董商,我想做飛機工程師,但是現實中,多數會做公務員,誰料到還是走回父親的路。古董行業,給了我好玩的一生,絕無後悔,不過,凡事『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』,香港的盛衰興替,我們要接受。」
我說:「Andy,許多人覺得古董文物,只是有錢人的玩意,你同意嗎?」他說:「普通人絕對不應把古董看成一門『錢搵錢』的生意,那是錯的,有人叫我們做『古玩』生意,那便對了,它是一種嗜好和興趣。玩古物,有兩大優點,我們學習到歷史的樂趣,例如明代傢具和清朝的硬木有什麼分別?為什麼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,中國瓷器的成就最為卓越?當你研究下去,古董產生的故事、主人的故事、社會背景的故事……那份快樂,就算你沒有花錢買東西,也是無窮的。第二,便是藝術所帶來的樂趣,那古董美麗的概念、工藝、創意……人的修養也會提高。古玩分門別類,有陶瓷、傢具、銀銅、琉璃、玉石……真的無盡,人走了,留下了有價值的東西,便成為古董,看著一件東西,未必知道那年那天發生了什麼事,但是一定有千百的故事藏於這件碩果,其實,今天我們使用的東西,後人亦用相同的心情來感受,睹物思人。」
再向Andy了解:「文物、古董和收藏,三個名稱有何分別?」Andy答道:「粗略來說,『文物』定義是很闊的:在過去的歷史,遺留下來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物資便是文物,舉例來說,古墓或一台紡織機都是文物。清朝以前,人們把『古董』稱為『骨董』,意思是『取肉腐而骨存』,骨代表精髓所在,由於古董有藝術鑑賞價值,引起人們收藏的興趣,所以又稱『古玩』。最後便是『收藏』這詞,收藏是對於任何物品搜集和儲存的喜好,可以是有價值的古董,但也可能只是火柴盒、明信片和調酒棒等小玩意。」
我問:「那麼,香港的古董貿易歷史是怎樣的?」Andy說:「在1949年,中國解放之前,香港已有古董買賣的活動,解放後,國家由於客觀現實,只能保護『國寶級的文物』,非國寶級的,為了保存它們,於是鼓勵『藏寶於民』,允許民間依法買賣古董,當時最活躍的,當然是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廣州等大城市,而古董買賣有兩大渠道:通過政府主辦的『商品交易會』,或通過零售如『文物店』、『友誼商店』。但是,外國人進出中國都不容易,買賣更加受到外匯管制,要用指定的叫『外匯券』才可付款。香港那年頭是中國的對外窗口,故此,外國人的中國古董交易,主要在香港進行,但是有些香港的古董商,直接把東西拿到外國的交易會進行買賣。」
從老百姓的角度來想,我們有資格「玩」古董嗎?Andy笑:「嗜好和興趣,是每個人的權利,當然可以,小至數千一萬元,也可以玩古董。讓我講解九大方法:第一,要對歷史和藝術有興趣,才好收藏古董,那管最初只是買一件小古物,因為要發展這門興趣,必須做研究,如沒有興趣,怎會花時間研究呢?單是聽聽別人說賺錢便亂買,很容易受騙。」
「第二,要認定一個導師。古董是專門學問,不是『男歡女愛,即慶熱鬧』,它是細水長流的研究,『導師』可以是古董店、學者、朋友或同道人,但是必須先了解對方的背景、實力、專長和人格,認定後,先拜『師』學藝,花十年、二十年去浸淫。以香港古玩集散地荷李活道來說,高人眾多,有不同的範疇、手法和小圈子,記得循序學習,切勿胡亂相信網上的胡扯。」
「第三,保守地『貴精不貴多』。保守有雙重意義,第一,不要為了想發財,借錢去買古董,第二,手上有一百塊,也只應花五十塊來買,因為判斷錯誤,是很常見的。『貴精不貴多』的意思是如果你花五十塊,便買一兩件最好的,不要買十件普通貨色,因為古董收藏家,都是追求『精』品的,如果『漁翁撒網式』的亂買,將來滿手『大路貨』,誰來接棒?」
「第四,當機立斷。當你到拍賣會、古玩店那裏買東西,『寶物』放在你面前,就在一剎那,你要決定買或不買,這是不容易的,因此,假若你只是花掉預算的一半,就算買錯了,也可以再來過,自然有膽量「去馬」,否則,永遠做不成買賣;在日常生活中,買樓投資,也要有這份勇氣。」
「第五,普通收藏家,不能太多『瓣數』,要挑選自己喜歡的一或兩項範圍,專注投入,因為人的精力有限,不要分散注意力,否則到頭來,『周身刀,無張利』。」
「第六,便是定下利潤目標。古董買賣有兩大市場,一個是商店、一個是公開拍賣。通過古玩店買入的好處,是議價的空間較大,只要賣家願意,隨時獲得便宜價錢;反過來說,如果通過公開拍賣,只要拍賣沒有『造市』成分,那買入的價錢得到一個公開可靠的市場『認證』,但是,較容易買入貴貨。」
「第七,為你購入的東西,進行『增值』行動,不能懶惰。『人怕出名』,但是『豬不能怕肥』,你要為購入的古董推廣宣傳,讓更多人認同你的選擇和品味,這樣,修道者眾,將來把古董賣出去,才有同道者願意接貨。所以,收藏家為藏品出版研究書籍、主辦講座、搞展覽,是很常見的,不過,把藏品拿出來,便要接受大家的批評,就算買了一些『行貨』甚至『假貨』,也得虛心接受,從錯誤中學習。有人突然從家裏拿出一件明太祖的尿壺,大家都不認識,誰會接受它的價值呢?」
「第八,『賣仔別摸頭』,買錯的東西,固然要賣走,買對的東西,也要學習賣掉,因為我們都不是億萬富豪,當我們看到『精益求精』的東西,一定要把手頭上的一些古董賣掉,以便買入更精采的上品。另外一個原因,是收藏家都喜歡建立一個系列,例如一個白玉兵器系列,共有五件的,你擁有三件,當然想有一筆錢把餘下兩件都買回來,那只好把別的古董賣掉,套現買入新貨。如果永遠對著自己的藏品依依不捨,你絕對摸不著投資古董的無盡樂趣。」
「第九,想想你的『終生大計』:古董投資的真正價值,在於過程的樂趣,在於為人類保存文物的貢獻,有一天你離開世上,家人卻不懂得欣賞,把你的古董胡亂處理,天上的你必然心痛,所以,如果子女都不愁生活,何不端心正念,把藏品捐給博物館,讓一些『非國寶級』的文物,也可以歸還國家和民族。這樣做,『古玩』的意義變成回贈人類,文物才重拾它的永恆生命!」
黑國強和我以上的一番話,都是在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,大家在太古城的一家餐廳內戴著口罩進行的,但是Andy的精闢見解,讓我拍案讚賞,於是我除下口罩,使他看到我感動加上感激的表情,來結束這三個小時的古董授課。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