籌備三年,耗資千萬的「金庸館」正式開幕,它是沙田「香港文化博物館」的全新常設展覽,館內共有逾100件與香港最了不起作家金庸相關的藏品,包括金庸親書、以其十四部武俠小說的書名第一個字組成的對聯「飛雪連天射白鹿,笑書神俠倚碧鴛」;還有另一本地大師級漫畫家王司馬畫龍點睛、神妙地把金庸小說角色立體化的插畫作品;以及各式珍貴手稿、互動展品等等,相信金庸迷絕不會錯過。
談起金庸本人,2009年我仍在藝術發展局工作時,局方頒發了「終生成就奬」給金庸。在後台內,前廣播處長張敏儀陪同金庸,她對大師關懷備至,大家都敬愛他。但是金庸卻是很安靜的,除了禮貌的基本,幾乎一句話也不多說。當年,除了小說,金庸的政治評論是最好看的,他是用「情理」去寫政治評論。而且當時,金庸主理下的明報,獨具慧眼,培養了不少名作家。
金庸在那年拿了「終生成就奬」後,再没有公開露面。明報月刊老總潘耀明說,晚年的金庸其實有找他,想再為香港疲弱的文壇做點事。可惜,天不時、地不利,金庸也没有再跟進了。聽說現在金庸閑居靜休,謝絶活動和探訪,真的是世外高人了。
我身邊有些朋友,留有當年金庸給他們的便條或書信,這些都變成墨寶,一天比一天珍貴。唉,今天大家都用手機和電郵,雖然我和一些大師有聯絡,不過,再没有這些真跡的賞賜了!真的生不逢時。
話說回來,沙田「香港文化博物館」對我們住港島的,有點遠,但是對於住在新界的朋友,卻是隨手拈來的文化寶藏,它的展覧內容一般都是貼近大眾的口味,除了文化藝術,更充滿娛樂性(大家看過了李小龍和梅艷芳的展館,便知道我說甚麽),自從2000年開館以來,都是大家評價甚高的一個博物館。我最欣賞的是「香港文化博物館」能夠做到兩點:深入淺出、趣味盎然(外國許多博物館,目標群好像是給學者看,非常沉悶)。
就以早前展出的《宮囍 ―― 清帝大婚慶典》為例,便正是趣味與教育性並重,令人讚賞。我也是看過展覽,方知道只有幼年上位的皇帝,才可以在皇宫禁殿舉行婚禮;亦因此,清代只有順治、康熙、同治、光緒四位「小」皇帝在紫禁城舉行過婚禮。還有,原來每三年皇府便會挑選指定的皇族、官宦、軍將的女兒,要她們登記,不得嫁人,在五年內,等候皇帝挑選作為后妃,落選後,才會重獲自由。更叫人吃驚的,是光緒皇帝大婚歷時一百零四天,那麽豈不是紫禁城一年內,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慶祝,可謂至極的奢華。
由於大婚是國家盛典,禮儀浩繁,於是博物館有糸統地按照結婚程序,井井有條地安排展品:
- 訂婚(叫納采)
- 過大禮(大徵)
- 送嫁妝(妝奩入宫)
- 確定皇后身分(册立)
- 接新娘(奉迎)
- 結為夫妻(合巹)
- 拜祖先(廟見)
- 拜見皇太后(朝見)
- 接受官員祝福(慶賀)
- 公告天下(頒詔)
- 宴請(筵宴)
坦白說,以上程序,如沿用古代名詞,大家都不會懂,幸好博物館聰明地換上了現代用語,我們立刻明白婚禮儀式是甚麽一回事。當大家看到一大堆的龍袍、后裝、如意、簪、綢緞、龍紋鼓等等,立刻被吸引,有意識地欣賞展品,而且,博物館還「附送」煮皇室菜的電視錄像和婚儀的電子互動畫牆,十分貼時!
最精彩的是博物館怕「皇帝結婚」可能太離地,同時搞了一個「民間結婚禮儀」展覽,展品例如客家花轎、鑽石酒家龍鳳大禮堂照片、粤劇名伶林家聲的結婚照等等,都是過去香港的情懷,分(or 份)外親切。
現在,積極推高博物館水平的人,是康文署副署長吳志華博士,他告訴我,要鼓勵更多香港人視「逛博物館」是理所當然的消閒節目,他的投入和付出,非常值得,看博物館的人數,一天比一天多。
讀者們,在週末,不要只是吃和睡,或「蒲」和shopping,太不長進,快快快,抛開擁抱著的枕頭,吃過brunch後,換件衣服,一個人或叫朋友,也可以一家大小,輕鬆舒服地花數小時在博物館(香港大大小小,政府、私人、大學的博物館有數十家)。在博物館的展覽,都是籌備經年,政府花了上千萬的,不看,是你的損失。而且,博物館大部分的職員,都是友善和貼心的,比起茶樓酒家的服務還要好。
你以為大學畢業便有教養?以為每天上網便有修為?以為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八八卦卦,便豐富了知識?錯錯錯,週末去博物館,才是潮人走入文化生活的第一步。快把訊息傳開去,有空便走入博物館,呼吸文化藝術的空氣。做個「新文化香港人」,人有了氣質,自然靚D!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