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去大灣區看電影,跟香港的感受比較:碰到《抓娃娃》和《逆向人生》兩部特別電影
人老了,別人也會少看一眼;我習慣了。 城市老了,人們總是「翻白眼」,笑:「去過了!」、「看過了!」;我的內地朋友們都減少來香港,飛歐洲嘗新去!最近往上海,新賣點都是些「一眼喜」的時尚,如西岸豪宅群,多看也平常;上海,也跑得挺慢呢…..
-
香港人要改變,重拾求知慾,社會才進步:好奇心的五大類,你屬於那種?
腦袋走少了路,便少了里數,這般簡單。 商人說:「哪裏有錢,便往那裏探,才得富貴!」我說:「哪裏不懂,便往那裏探,才得心中富貴!」滿足自己不懂的,這是最易入手的學問,也是自己前進的第一步…..
-
新香港人偶像:文壇斜槓奇才馮唐,為何他和香港人「一日不食」?政府要急抓藝文人才!
回鍋油,又稱「萬年油」;很少食店天天更換整鍋炸油,舊的揮發了,新的添入鍋,新新舊舊,或新油換走舊的,或兩者「水乳交融」;我在想:一個社會,亦是如此…..
-
懷胎十月,我的第13本新書《依依得捨》終於出版:寫作人內心之喜與嗔
光陰荏苒。起步太早,用力太遲;也許,這就是人生。 9年前,我重出江湖,為香港01寫文化散文,然後在橙新聞、灼見名家、明報等媒體筆耕;嚴守寫作紀律,自己都難以置信。 坦白說,天天要寫,思考怎樣寫,真的絞盡腦汁…..
-
嘉頓山遙夜荒燈看深水埗:平反散亂但不蕪蔓文化區,二千年前有人居住?
輪流轉》的歌詞:「今天少年人,他朝老年人,不知有沒有改變?」 不要讓窮人受到欺凌,但也不要過分保護,那麼,社會才慢慢進步。 常常說深水埗一帶是貧窮區份,這見解往往變成社區組織爭取政府資源的口號;可惜,福利這回事,「一放低就喊,一喊就抱」,窮人要扶,不是抱。最近,深水埗巴域街的新樓盤開賣,價錢不便宜,卻購買者眾。今時今日,在深水埗黃竹街、基隆街一帶,潮爆文青咖啡店多的是,有人說是紐約Brooklyn;故此,「貧窮」標籤,一竹篙打沉一船人,對深水埗居民,很不公道…..
-
以周潤發和李連杰「靚佬」為例:男人,怎樣乾淨、企理、心地好?
亦舒寫過類似話,叫人酸一鼻子:「人,過了某個年紀,外觀如何,不能怪父母,只怪自己後天打理不周。」 十八無醜婦,年輕人,皮光肉滑,誰不好看?小鮮肉和小仙女,就是這個意思。過了40歲,巔峰已過,毛孔變粗、頭髮轉白脫落,皮膚不聽話,長出肉粒、曬斑、疣,「頑固」脂肪重新定義你的面相,最可怕是口腔有牙周病,臭味跑出來。看看同是六十多歲的周潤發、萬梓良和呂良偉,3人的風姿,形勢立見…..
-
反其道而行的《香港校際合唱節》創辦人Kelvin Lau:「成者為王,但敗者非寇」,輸了的,更值得關顧
為贏的拍掌,不如為輸的打氣。 香港俗語有云「一本通書睇到老」,指有些人用過往的死板方法,來處理今天各式各樣的問題,他們忘記了:時移世易,物換斗轉。 有些香港人的思維,常常「習非成是」;例如說: 短平快,才會賺大錢、國際學校一定比本地學校好、「見高就拜,見低就踩」…..
-
手機危害健康,但現代人的生死存亡全靠它;手機如何影響我們的溝通文化
手機,大家身旁的小魔怪,比哈比人更能幹。掉了手機,猶如親人遇害。新聞報道:小學生因家長不准用手機,患了抑鬱症。 十多年前,朋輩都換了smart phone, 我仍㩦「細龜」外出,他們掩嘴竊笑。那時,除了付費的短訊,手機對我無所用;今天,我要靠智能手機才可活下來。若有歸西一日,親友可不見,但請在病床邊給我放部手機…..
-
窩打老道的名字來由:上、中、基層住同一條街,此處不迷人,自有迷人處
我熟悉的街道,昨天和今天,有我和你的故事,倍感溫馨。香港最奇特的道路是窩打老道,一「街」三味:整條路代表了我們城市的三個階層,油麻地那段住滿基層,到處「劏房」環境;中段近培正道一帶,則是中產地區;尾段是一座座的豪華洋房。油麻地一帶,舊樓林立,性工作者站在街頭;而培正道一帶,滿街寵物美容店,非常中產;窩打老道近九龍塘一帶,遍佈名校,花園別墅處處…..
-
有一種去中介化的力量叫「淘寶」:它啟示了香港未來經濟的哪三大路向
競爭令人累,最好「打跛雙腳唔使做」,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,競爭的建設性大於它的破壞性,競爭大的社會,優勝劣敗,總讓一撮人富起來,他們或帶動整體經濟;而缺乏競爭動力的社會,大家「勒實肚皮」,一起沉下去!現今商業模式已由1.0進入5.0,多少香港人明白…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