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-06-21
青春,可燃燒。
青年們有兩個炸藥庫:一個是負面情緒,一個是正面潛能;2021年的電視節目《聲夢傳奇》,點燃了後者。
二十多年沒有「追」電視節目,上一次是2001年的《尋秦記》,欣賞古天樂和林峯的奪目演出。近日,返老還童,每逢星期六,追看《聲夢傳奇》,精彩的歌唱比賽節目。看的原因,為了「感動」和「改觀」:大家常說香港的少男少女像「草莓族」,外表好看,但抗壓性低;今年,出了一個更激的取笑名詞,叫「躺平主義」,比先前的「佛系青年」更峻厲。僧人還要敲經打掃,但懶人躺在那裏,不動不求;出現這些現象,是誰的責任?
《聲夢》的形式有趣,但不新鮮,和內地的偶像「選秀」節目,似曾相識。大家見證了參賽者數月間的成長:他們每兩星期要換新的歌曲和表演方式,真不容易。節目分開三種模式:「歌唱比賽」、「真人騷」(reality show)和「綜合晚會」。它有五大環節:參賽者比賽、分隊合作、專業歌手擔任導師、大堆頭的評判「指點」,當然,避不了加些「催淚味精」,如低分的,被關到「危險房」罰坐,又家訪落敗者等。
參賽者背景不同,有些是水電工,有些是富家女,都十來二十歲,年紀最細是14歲;我的14歲,還在「流鼻涕、飊眼水」,他們卻要應付沉重的壓力。
首先,要面對「打生打死」的比賽,每一集不被淘汰,才可參加下一回合的比武。
跟著,「拋頭露面」,讓百多萬的電視觀眾認識你。當上街時,後面突然有人說:「他便是輸了的XXX囉!」
第三,評判的「評頭品足」是跑不掉,他們會說:「你不知道自己唱什麼?」、「以為你唱泰文!」、「你不應該在這舞台上!」
最後,時刻「擔驚受怕」,因為有些項目是隊際計分,自己好,但是隊友不好,也會被牽連淘汰。
身邊的朋友,對《聲夢傳奇》不敢苟同,說:「十來歲,應該勤力讀書,不應該發歌星夢!」
我持相反意見。有些才藝的發展,如音樂、舞蹈、運動,從6歲開始學習,是最見效的。所謂「日子有功」,愈早受訓,成就愈驕人;例如戲曲,幾歲便應入行。中國人說「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」:各行各業均屬下等,只有讀書,才能出人頭地;但這概念已過時,現在的大學教育「量化寬鬆」,像是「賣學位」,大學畢業慘為職場的入門券,如果比賽也是門券,何妨走「側門」。
讀書的最大成就,是思考人生,這些過程,現已和上大學無關。步入大學校園太容易,反而天天看書明辨是非,才是年青「玻璃心」的難關。
小時候,家裏常說:「讀書不成,學門手藝好傍身!」有些年輕人IQ不高、記憶力不濟,父母何必苦苦相逼schooling?香港已太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平庸大學生。我的汽車維修師傅,中學沒畢業,憑一門好技術,開了三家店。另一位世姪女,在辦公室當助理,苦口苦臉,像天天去葬禮,後來插花為生,喜氣洋洋。
《聲夢傳奇》的青少年,最初都是一群頗為「自我中心」的港男、港女,又似雞手鴨腳的娃娃兵,感謝真正用心關懷學員的導師:如李克勤、衛蘭、Gin Lee李幸倪和JW王灝兒。李克勤是成功的「族長」,指揮若定。衛蘭和學員一起把書放在腹部,如做瑜珈,教他們運氣;JW拿著一首歌,和學員反覆每句歌詞來咀嚼;Gin愛護學生,當他們勝出,她的心跳聲會掩蓋快樂的哭泣。這「三新天后」,才德兼備,要「加持」。
人類老掉大牙的辯論題目是「有競爭,才有進步」?個人層面,當然討厭競爭;花時間又花精力,叫人累透;輸了,除了心裏難受外,看盡對手醜惡的面孔。但從社會層面來說,競爭能驅動大家發奮。競爭,如果公平的話,又可以讓沒有裙帶關係的優秀人才,出人頭地。香港如有競爭,效率會提高,消費者有更多選擇。
我身旁的老馬,多選擇退出「江湖」,唉,捱夠了,換另一種方式棲息;但是,看到這群少年日跑千里、一馬平川,能不為他們高興?新人帶來新希望;那些堅持霸佔「高層肥缺」的老人家,應該退下來,或許轉為顧問,更能扶掖後輩。
《聲夢》的荳芽,最初都是蝦忙蟹亂的,部分態度不好:說導師不懂得欣賞自己、投訴評分欠公允、又往往聲淚俱下、埋怨沒有人關心,最可怕的,有互相責怪。香港年輕人,多以主觀為宗旨,不理別人的感受、不接受自己的不足、又不承擔自己的責任。不過,令人感動的,是《聲夢》的參賽者,隨着節目發展,漸漸成熟,學懂了比賽的真正意義不在輸贏,而在於經歷、領悟、改善。在比賽後段,一位學員說:「鬥,是和自己鬥!」他們甘冒失敗,挑戰超高難度的歌曲,有些用特別創意,重新設計歌曲的層次。正如資深評判郭偉亮、舒文、張佳添、趙增熹等指出:好的歌手,要和歌曲融為一體、「own the song」、享受舞台、訴說故事,把觀眾拉進了你的音樂世界,「融為三體」。我最欣賞的,是姚焯菲,才14歲,可以把描述痴心初戀的《戀愛預告》,演繹得絲絲入扣,表情極動人,網上收看次數超過二百萬。
最近,香港的廣東歌進步了,愈來愈多年輕歌手懂得樂理和樂器,更通過互聯網,跟不同老師學唱歌,他們的音樂世界,變得國際化,歌曲的設計,暗藏着萬千花巧,比我們的年代複雜,例如現在的廣東歌,可變成了R&B和rap;在八十年代,大家那敢這樣唱?這樣下去,香港樂壇必可重生。而我們的年輕人,只要拿出《聲夢傳奇》參賽者的態度來面對生活,放下成見、自卑或自大,沒有「躺平主義」,專心「引體上升」,你們將帶領香港突破!
我忽發奇想:香港的電視台可否依照《聲夢傳奇》的節目形式,以各行各業為有趣的題材,讓擁有不同潛質的青年來照辦煮碗,在節目中:比賽競爭、得到名師輔導、接受評判的指正、突破自己、嘗試新的方法、更學會和別人合作、承受失敗的挫折……年輕人在坐觀成敗的同時,心問口,口問心,改進自己。
ViuTV有一個空前成功的選秀節目叫《全民造星》,把TVB的觀眾搶走,於是,TVB今次老馬有火,弄出一個類似節目,推動年輕人「引體上升」,是遇強愈強的「鯰魚效應」(Catfish Effect),「有競爭,才有進步」的好例子!
但願這群新「聲」立志,如當年張國榮和梅艷芳,做真正傳奇!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