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媒大字典林旭華—香港電視今後興亡的十條答問


03-11-19

以往數十年,香港人吃過晚飯,一家大小,坐在電視機前面,花兩三小時,電視是眾人嘴裏含著的一粒話梅;今天,許多人和我一樣,電視看不過十多分鐘,對著手機,卻每天起碼一小時。

做電視這行,如果不知道林旭華是誰,這個人「好打有限」。

林旭華是香港電視傳媒的元老,我和他相識數十年,他為人行俠仗義,光明磊落。在1972年,林旭華在浸會學院傳理系唸書的時候,已經在「無綫電視」(TVB)兼職,負責常識問答節目撰稿,每條題目港幣十元。Peter(林的英文名字)在1975年,入了政府的香港電台(RTHK)《獅子山下》做幕後;不過,TVB的林賜祥和綜藝節目《歡樂今宵》的編導石少鳴賞識Peter,說服他跳槽去無綫電視,當時加入TVB製作部 「Research Unit」,TVB高層劉天賜建議翻譯做「資料搜集組」。林旭華記得:「我在香港電台的人工是1,400元,去到TVB,是2,500元!」當年TVB在九龍塘廣播道,廣播道盛極一時,叫做「五台山」,包括「無線電視」、「麗的電視」、「香港電台」、「商業電台」及「佳藝電視」;後來佳藝電視結束,仍然叫「五台山」,因為香港政府的「教育電視」,還在那裏。不過,今天「五台山」已經消失。 

1976年,世界級的盛事「環球小姐選舉」在銅鑼灣利舞台舉行,TVB派了Peter當統籌經理,節目非常成功。於是,公關部的唐基才找Peter,要他當手下,大概1977年,更晉升為公關部執行經理。

1978年初,香港第三家免費電視台「佳藝電視」(Commercial Television)經營困難,他們誠意邀請TVB的高層跳槽,包括梁淑怡、葉潔馨、劉天賜、林旭華、石少鳴、盧國沾,他們被稱為「佳視六君子」,企圖挽救大局,可惜,佳視在數個月後,終於倒閉。

這個打擊,反而讓Peter的人生獲得自由,他是第一代的「斜槓人」(slashie)。此後,他當過「麗的電視」(Rediffusion Television)第一台助理總監、其後亦在Conic TV Studio工作、再當新藝城電影公司的發行經理、亦在Hutchison Cable Vision策劃本地節目頻道。到了九十年代,林旭華和朋友創立錄像出版社,又在商業電台最紅的清談節目《風波裡的茶杯》和鄭經翰一起當了十年的主持人,這個節目,連政府的高層也要每天收聽。在2004年,林旭華離開了電台,此後,過著「飛特族」(freeter)的人生,不被工作困身,輕鬆快活。

我從年青到現在,都喜歡和前輩聊天,所謂「老氣橫秋」,是指一些沒有分量卻又自命不凡的老人家,但是如Peter這些滿載智慧的前輩,他們的成功比我們的失敗還要多,怎會再摘瓜稀呢,跟他們談天說地,真的是「塞錢入你袋」,所以,我準備了十條關於香港電視工業存活的問題,向Peter發炮。

問:為何香港的電視台倒閉的倒閉,衰退的衰退?

答:六個原因吧。第一,現在電視台的投資者,許多「志不在此」,經營電視台,只不過想增加其他本錢。當老闆自己都對創意工業沒有興趣,如何領導下屬。第二,今天經營手段,不以『創意』行先,電視台變成製衣工廠,流水作業,大家緊張的只是控制成本。第三,管理層老化,創意工業,由老人家掌控,如何有幹勁?第四,電視的台前幕後,依然玩「壟斷」手段,藝人服務甲台,便不能服務乙台,害得人才不流通。第五,急功近利,不會花錢在長線培養人才,因為怕培養人才後,會給別台搶走。最後,是工作態度,當大家都不起勁,「懶懶閒」,那會做出成績。

問:會不會是香港觀眾無情,對本地的電視節目,不加支持?

答:觀眾無情是應該的,觀眾又不是電視台的股東,為何要支持某個電視台?電視節目的收視,優勝劣敗,這是合理的。當本地節目不好看,觀眾有權看內地的、韓國的、美國Netflix的節目。有人說,因為香港電視節目沒有豐厚的財政預算,所以水平拉低,我覺得這是抵賴。當年,香港電視劇的預算,也不及美國電視劇啦,為何香港人又喜歡看,這主要是創意水平的問題。

問:你對香港電視觀眾的評價?

答:許多有識之士轉看網上其它節目,所以香港電視觀眾的水平,亦出現下降。他們看電視,是「跟風」的,看不看一個節目,最緊張是明天上班時,能否和同事的話題搭上,而不是在乎這節目是否有創意、製作是否用心等。最近,ViuTV的節目,很有創意,雖然收視未必高過TVB,但是,我覺得行內人,會拍掌鼓勵的。

問:電視人的水平,又是否和薪酬待遇有關係?

答:有點關係,但不是絕對的關係,你看,政府新聞處和香港電台的工資很高,但是等於他們東西的水平較高嗎?也不一定。我覺得是看人的,主要看這個人對於創作有沒有熱情?有沒有使命感?我們上網,看到許多年輕人的創作,他們沒有收酬勞的,但是水準奇高,這又和待遇有直接關係嗎?

問:是否香港今天的電視人才,不及上一代?

答:這樣的觀點,也不算正確。我只可以這麼說:以前電視台好的人才,真的非常卓越,也許七、八、九十年代的香港人,有一份鬥志,想出人頭地、戰勝自己。於是,當年的電視台,無論台前幕後,出現了一批「明星級」的精英,但是,現在的電視人,優勝在「周身刀」,許多是multi-talented,一個人,可以懂得拍片、剪片、編輯、主持,綜合能力很高;所以昨天電視台是「將」強,今天也許是「兵」強吧。

問:做電視行業,什麼人才可以勝出?

答:一定不是拉關係。做電視行業最好玩的地方,是「一試便知龍與鳳」。行業成功的人才,總有四方面的條件:(一)對行業有強烈的興趣,好想表達自己;(二)性格主動,不會守株待兔;(三)有勇氣破舊立新,絕不交「行貨」;(四)不把錢放作做人的目標,雖然賺不到錢,工作也會進取。

問:那麼,香港要期待什麼的投資者呢?

答:唉,有電視投資者才算吧。香港最可悲的地方,是有錢人太容易靠炒炒樓、炒炒股票,便賺到可觀的收入,引致大家對一個只有七百萬人的市場,不聞不問。我們最需要的,是出現一些「立足香港,放眼世界」的頂級老闆,以往我們有過,例如「邵氏兄弟」的邵逸夫爵士,他在香港製作電影,卻銳意建立亞洲王國;此外,嘉禾的鄒文懷先生,他在本地培養如李小龍、成龍等巨星,然後把他們送到美國市場,這些有膽量、有眼光的老闆,才是一個傳媒行業興衰的關鍵。香港目前的商人太「利字當頭」,這才是危機。

問:香港的電視節目,又如何在劇烈的競爭中勝出呢?

答:我多年觀察所得,香港人是非常有創意的,不過,一定要有熱愛文化的老闆帶動,才可把我們的創意,變成工業,香港生產出來的東西,必須要具有香港特色,而且,要淋漓盡致、精彩絕倫,外面的人才會喜愛,而「Made in Hong Kong」的電視節目,才會有出口市場。香港政府常常鼓勵年輕人去創業,恐怕他們更要做的,是教導那些老闆級的人,改變思維,由他們出錢出力,領導年青人一起創意,生產好的節目,振興香港。數年前,有人願意出錢出力,創立一個新的免費電視台,可惜因為種種考慮,政府把這件事腰斬了。從創意工業、電視行業的角度看來,這是非常可惜,因為電視是創意行業,有新的競爭者,才會激發出新的發展和進步。

問:對著香港市場這一潭死水,你猜還有人對香港的電視行業感興趣,願意拿出數以億計的金錢來「定位香港」嗎?

答:如果只有七百萬人的市場,當然吸引不到電視投資者,但是,希望無論香港本地、內地或海外的投資者,明白到香港仍然是一條文化橋樑,通過這條橋,香港電視的節目可以打入國內市場,也可以攻海外市場。我不是奉承,在這方面,香港仍然有優勢,我們是東西文化的匯聚點,我們了解華人的口味、也明白外國人的要求。香港政府決心要做的,是如何引入更多新的投資者,投資電視台、網台、傳媒等,又要為他們開路,不是擋路;有新老闆,才有新的平台和系統、新的競爭、新的人才、新的氣氛。所謂,「搞旺個場」,便是這個意思。

問:Peter,第十條的問題便是,你有甚麼心底話,想和香港電視業傾吐?

答:香港的電視台,不要再玩「壟斷」了,應該「大氣才有大財」,不要只是自己製作節目,要發展「共享經濟」,把一些製作項目交給創意界大大小小的製作單位,培養他們、協助他們。電視台應該是一個英明的輔助平台,讓人才得以發揮及成長。目前,香港電視台的領導人物,只忙於躲在自己的廚房日烹夜煮,為的只是醫飽目前的雞腸小肚,非常叫人失望。

感謝Peter和我對談,最近,我在上環文娛中心,看了冰島舞蹈團(Iceland Dance Company)的現代舞,叫做《黯黑祭典》(The Best of Darkness),舞者擁抱著玩偶,一方面呵護、一方面痛罵。我們對待從小到大,陪伴我們數十載寒暑的香港電視台,何嘗不是同一矛盾和愛恨呢?
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