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-09-19
香港演藝學院舞台製作老師Wa Yuen跟我說過:「添加『創意』,舞台製作絕對是一門藝術,技術應用通過創意思維就昇華成為藝術。」「創意」是未來世界萬物之源:固有的政治、固有的社會、固有的經濟、固有的生活,在二千年代,都面臨劇變,沒有創意思維的人,終被時代巨輪輾壓。
藝術要創意,設計要創意,科技發展,更加要創意。可惜,香港「因循苟安」的人,多的是。
去問資訊科技(information technology) 的專家鄭雷(Stanley Zheng) 意見,他參與科技研究已二十多年,資訊科技從Wang Computer(王安電腦) 到今天的5G概念,他都了解,有些還身在其中。Stanley說:「現在搞科研的,以年輕人為主,除了啟發他們的創意思維,更重要的,不是教懂他們如何追求成功,而是如何接受失敗。」
在九十年代,Stanley還是年輕人,他對資訊科技產生濃厚興趣,他說:「當同學都趕去唸工商管理的時候,我深信未來是『數據』(data) 的世界,人類的各樣活動,都會經數據管理,工商管理也需要數據分析而進行整合,我相信『資訊科技』讓我快點走進未來,超越他人。」
「於是,我進了香港城市大學,唸了碩士課程。畢業後,出來工作,落腳點是『開源軟件』(open source software) 項目的工作,處理Linux、OpenStack、Docker和Ceph的應用開發。我又在香港電台和YouTube主持科技資訊視頻。做我這一行,必須放眼世界,到處跑,天天接觸新事物。目前,我專注『區塊鏈』(blockchain) 的研發工作。」
坦白說,Stanley說了一大番話,我還是不清楚那些科技名詞,有句話,叫「隔行如隔山」,我愈不明白,愈敬佩從事科技的工作者。
我問Stanley:「青年人想進軍科技行業,要有什麼心理準備?」Stanley答:「和失敗共眠。做科技工作,從『沒有』到『發生』,過程充滿創意和挑戰,很適合年輕人,如果做出心中理想,成功感會很大。但是,它亦是一門失敗率非常高的行業,因為,從『零』到『一』,其實等於發明,真的不容易。中國人的世界,父母都望子成龍,一向鼓勵子女要做出成績。可是,我們沒有好好的教導孩子們,如果失敗,如果人生不稱意,應怎樣活下去?以什麼態度和方法東山再起呢?更甚的,在我們的社會,大家喜歡接近『成功人士』,沒有人願意和losers來往。」
「我常常去美國矽谷,那裏都是『初創公司』,每個人都失敗過,甚至是數次;而且,失敗比成功的人更多。但是,他們都以健康心態看待失敗,不會看不起自己,更不會看不起別人,每個人失敗過後,會檢討和學習,下次再來,做得更好。在日本,卻是另一世界,人們不接受失敗的學習,當失敗後,便充滿內疚感,所以日本的自殺率很高。」
我點頭:「失敗不可怕,最可怕是失敗後便遷怒他人,或自暴自棄。我認識有些青年人,在初嘗人生或事業的挫折後,便躲在家裏,每天只要有飯吃、家裏給點零用錢,或者找份『散工』,便糊糊塗塗過日子,轉眼間,虛度了黃金歲月。在香港,愈來愈多『毒男』、『宅女』、隱蔽青年,真叫人擔心。」
Stanley接著:「失敗未必是錯誤,它往往是預計的事情,本應該發生,但是沒有發生,這不是任何人的過錯。我們常常說的『天意』、『運程』、『造物弄人』,便是這個意思。」
失敗後,又應該如何檢討?如何再來一次呢?Stanley很有系統地說:「要檢討三件事情:是否找對了項目?找到了隊友?找到了投資者?科技是日新月異的東西,每樣產品的研發和面世,猶如殺戮戰場—樣,大家你爭我奪,沒有競爭力的,即時被淘汰和取代,大家看電腦和手機的生生死死,便可以感受到。所以,去進攻創意和科技的項目,必須選擇一些具有未來商業價值的,不然,曇花一現的東西,不值得拼搏。隊友更是要害關鍵,他們聰明嗎?人格如何?是否勤力?大家性情相近?我們生命裏,有朋友、有家人、有如家人的朋友,那便是我們工作上的搭檔。最後,在找資金的時候,亦要謹慎:如果用自己的錢?你還有餘錢留下來生活嗎?如果用親人或朋友的錢,會破壞關係嗎?用專業投資者的錢,他們的理念和你一致嗎?否則,遇到挫折,他們便立刻『斷水斷糧』。」
我很認同:「人生,失敗是必然的,成功只是偶然。所以,在香港,太多年輕人怕吃苦,只想找一份輕輕鬆鬆的高薪職業,當大家都『偷懶』的時候,我們的社會便退步。我常常寄語青年人『喜歡一個行業,先在那裏打打工,吃苦學習,到了圈子混熟了,便尋求機會』。」
我追問:「香港的土壤適合『創科工作』嗎?」Stanley不厭其煩:「做什麼工作前,必須『前設』,即是把利弊因素評估出來,然後分析。」
「香港的缺點,是市場小,只有七百萬,但是如是『初創』,市場推廣的費用也相對低,不像內地,動輒要過千萬元,才能做到市場推廣。香港資金進出自由、法則簡單、限制亦不多,如果做產品或服務的測試,不消數個月,便可以動工。在許多地方,單是申請政府的多個批文,已費勁非常!我們不要只看到香港的缺點,應該把缺點化為優勢。我舉一個例子,香港進入『高齡』社會,本來是壞事,但是,如果針對老年人的科技服務行業,則非常適合。大家想想,在越南,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歲,他們可能會埋怨『唉,我們如何發展高齡產業呢?』。所以,黑白之間,總有可行的灰色地方。」
「當內地不再依賴香港的時候,很多人就變得不安,但凡事過分緊張,心境就『縛手縛腳』,愈不敢放膽一試。做startup的,記著,不要當自己是老闆,要把自己看作是伙計,為什麼?心態是老闆,自然變成『緊張大師』,當太過投入,便會主觀、情緒化,容易作出錯誤的決定;反而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盡責的員工,努力地為機構出謀獻策,則更為客觀,創出更大的空間。再者,同事相處,大家像平輩一樣,會少了磨擦。」
科技一天飛千里,漸漸地,足以取代人力。但是,科技背後的驅動力,便是創意。創意,只有人類才擁有,但在一百個人當中,可能只有十個人願意接受失敗;最終,科技會把那些缺乏創意的人取代,但是少數擁有創意的人,可利用科技,進軍全世界。我們的香港,會有多少個這樣的巨頭呢?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