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九十三) 投身創意行業,第一步是改善你的口才


創意工作朋友走在一起,都覺得內地、台灣同行的口才,一般來說比香港的出色:他們說話有感情、聲調有高低強弱、用詞準確、內容豐富、思維條理分明。

我們戲劇行內有一位莫鳳儀老師,她說話起來,便符合上述標準,不喜歡的人會笑為「老派」,但是,什麼是「老派」?在中環上班的人,十居其九說話有陋習(最常見是廣東話竟然加上「R」口音,跟著是用詞乏味,一天到晚只有「好」字:好玩、好食、好睇……,所以字正腔圓,便是「老派」?每次見到莫老師,她一開口,說話的感染力便發功,作為人和人的有效溝通,那算是口才。

從事藝術、創意的人,常要推銷非「手板眼見功夫」的項目,故此要有口才,如果說話結結巴巴,誰會願意加入你的團隊、投錢去你的項目、購買你的節目和產品?這個行為叫做「pitch」(「項演」)。有項演的口才,是吃創意飯的人,必須具備的條件。編劇界的「大師公」劉天賜說過:「賣橋」(推銷構思)比「諗橋」(設計構思)更為重要,因為口才好,普通「橋」可以賣出,如果口才不好,好「橋」也賣不出;所以,他教學生,其一重點是如何推銷自己的劇本。香港藝術家黃仁逵說:「討論的人不創作,創作的人不討論,有啥好講?」他拒絕外界騷擾,也不參加派對。當然,這是高人的層次,你可以嗎?而且,黃仁逵不是沒有「口才」,只是不願意和不喜歡的人交流。我見到有些做藝術的年輕人,無論文字或嘴巴功夫,都是「一嚿雲」,或是「半個夢」,加上錯誤文法,我倚老賣老,給他們的贈言:「改善文字、練習口才吧」。

不過,我也得批評自己,在說話時,我常常有一個助語詞:「嗱」,用意是加強語氣,但是,濫用了,變成語病。

和別人溝通,第一步是了解自己說話的目的,基本上,它有五個作用:

  • 一般交際(不用太刻意,大家坦誠聊天便可以)
  • 推銷(一定要讓對方愉快,放低保護網)
  • 演講(感染力非常重要,故此要改善語調的高低抑揚)
  • 辯論(論點要精準,用詞要利害)
  • 談判(要說服對方願意退一步,才可以有機會達成和解)

當然,以上五個範疇,如要深入分析,可以寫成一本教科書。

除了「交際聊天」,可以輕鬆隨心之外,其他的四類處境,都極需要口才。故此,切忌「懶」,在開口之前的幾天,必須思考一下,做足準備功夫!

因此,口才不行的人,一定沒有做好兩件事情:「把事情想清楚?」、「把事情說清楚?」。可惜,連這兩點最基本的準備也做不到的人,多的是。

口才專家馮敬斌說:「要經常找篇報紙或網上文章,高聲朗讀,日子有功,自然會改善你的表達力;跟著,在溝通前,必須自我綵排內容兩、三次。」聽說明星劉嘉玲也是這樣練習的。

西方人對於溝通要求更高,他們欣賞說話要有幽默感,否則會視為沒有水準。舉個例子,前英國首相卡梅倫(David Cameron)在競選期間,被扮成公雞的記者尾隨,他幽默地說:「我終於知道這千古難題的答案,是先有雞,後才有蛋!」

香港生活節奏急促,最怕遇到「長氣袋」,三言兩語的事情,卻花上半小時來解釋。所以,你打算花大量時間來解釋一件事情前,最好先問問對方:「你已經了解這事情嗎?」或「你想知道更多嗎?」長氣袋的另一對極端是「短氣鬼」,特別是年輕人,許多事情不敢面對,或自信過高,只交待一兩句話,便溜走了,其實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。

外國專家有以下「口才」建議,簡述一下:

  1. 口才不是炫耀的東西,它是用來說服別人的工具,那些說話賣弄、浮誇的人,只是「吹水」,絕對不算好口才。口才的最高成就,是語氣和內容,都是親切、平實、觸動人心。
  2. 說話要吸引別人,便不要用老土的說法或詞彙,特別是人云亦云的;例如還說「今天,我非常榮幸能夠……」、「這只是獨立單一事件」、「在可能的情況下,做到最好」、「last but not least」等等。
  3. 說話節奏要輕快,每句話不要拖得太長(廣東人叫「唔斷氣」),說了三句話,便要停頓,看看別人的反應。
  4. 說話時,多用一些簡短故事來增加趣味,加強感染力。
  5. 只注重談話的美麗「包裝」,但是內容言之無物,那騙不了人。多看、多思考,增加說話內容的觀點和分量,那才是真正口才。

我們天天在工作上、家事上、朋友圈內,都要討價還價、說服別人,口才當然重要。而從事創意和藝術的朋友,更要經常做presentation、去pitch,如果沒有口才,如何突圍而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