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香港電影金像奬的提名名單 (詳情請看HK01報導) ,好開心,我過去參與過的藝術創意單位,都做出了一點點成績。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年代,杜琪峯導演和我們發起的「鮮浪潮」,今次獲得提名的 (如電影《樹大招風》的班底) ,有些是當年的「鲜浪潮」的大專生,今天也許他們都超過30歲了。此外,現在我服務的香港電影發展局,局方發掘了年青新導演,給予他們資金拍戲,例如今次獲得最佳導演提名黄進和最佳影片提名《點五步》的導演陳志發。
最特別的是黄進和曾國祥,他們同時分別以《一念無明》和《七月與安生》被提名「最佳新晉導演」和「最佳導演」,但是那是否應該分屬兩個不同的層次的嘉許?假如一個第一次拍片的年輕導演,竟然可以憑「最佳新晉導演」而同時一炮即中,亦提名為「最佳導演」,成就可謂驚人?而黃進還可以和他太師傅杜琪峯一起角逐「最佳導演」,是否有點好玩?我認識黃進,非常欣賞他,還鼓勵他去申請了一個奬學金,往外國深造,否則,他擁有目前的成就,但是又未必具備足夠養分再下一城,這是很高風險的。我和黄進分享:「你是有才華的年輕人,但這是不足夠的,我希望你擴濶視野,接觸多些外國的電影人,也希望你成功後,同樣地幫助其他有才華的年青人,讓他們出人頭地,改變命運,亦為香港電影業將來出一分力!」
不要說我偏心,但願我非常欣賞的兩個男演員: 激情型爆的余文樂和有力有心的林家棟,其中一位可以奪得「最佳男主角」。在《一念無明》,余文樂前所未有地放低自己,飾演一個從絶望中求存的兒子,「裸演」內心,好得令人髮指。而林家棟在《樹大招風》飾演一個活在矛盾不安中的大賊,演出冷若寒冰,舉重若輕,精采萬分。他們的演技,不看是你的損失!
此外,有幾點關於今次的金像奬,我是觀察到的:
- 上次的《十年》,抛起是否「港獨」電影或是否「粗陋」電影的風波,引起內行前所未有的大分裂,各據一方,甚至有行家要求香港電影金像奬改變目前的評審制度,否則他們會退出。很高興今次大家又回到和氣,可以放下熱騰騰的爭抝,攜手辦好我們香港人的金像奬,故此今次的名單相對「平靜」。
不過,有一點我要指出,那是很多人的誤解:其實香港電影金像奬不是「評判」制度,它是「選舉」制度,換言之,每一個投票的人,不用拿著一張「分數」紙,就某些標凖打分。故此,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審結果其實不是分數的總和,它只是在不同階段,「一人一票」的選舉總和。選擇是主觀和個人的,過程只是讓「集體的主觀變成客觀結果」,它如政治選舉一樣,有時候選出Obama, 有時候也選出Trump!
不過,就算用「格子打分數」,也不見得制度會客觀化,例如就「拍攝技巧」一欄,一個評委可能打10分,一個可能只打2或3分,也是非常主觀,無法預計。
- 今次的提名,除了常見的大名,如曾志偉(最佳男配角)、周星馳(最佳原創電影歌曲) (他作曲填詞? 好「神妙」!)、湯唯(最佳女主角) 、金燕玲(最佳女配角) 等等,同時多了一批新人,如吳業坤(最佳新演員)、 周冬雨(最佳女主角)、曾國祥(新晉導演和最佳導演)、更多了一批「極鮮」面孔,有些我們也許都不知道是誰,例如馬思純(最佳女演員)、廖子妤(最佳女配角)、方皓玟(最佳女配角)、談善言(最佳新演員) ,這現象反映香港電影圈青黄不接,突然多了這麼多陌生的影圈新人。當然,現在我們急起直追培養新人是件好事,不過,今屆這麽多新人獲提名,看來是有點「人工」浪,拔苗助長,填補斷層。
如果今次新人獲得很多奬,真的是時也命也,但是他們要了解自己的不足,在未來漫長的道路上,要虛心地付出和學習。
- 另一個「進化」的現象是金像奬越來越「有容乃大」,外地的人才,只要有參與「定義為」本地的電影,便一視同仁,可以和本地人一起參加遊戲,例如李媛、許伊萌、吳楠、周冬雨、張雨綺、林允、曹郁、等等台前幕後一大幫,比例很厲害。
過去,電影圈內有兩派:「本地堅持派」和「內地開放派」,似乎現實越來越明顯,真是大江東去:「你不有容乃大,內地只會漸漸地把我們摒除」。電影畢竟是一盤「藝術加上市場」的生意,故此,現在大家好像務實了。
(4) 香港電影越來越多中港合作的「聯合出品」,情況有點泥傾,隨隨便便一部戲便有接近十個的投資者,而且,極大部分投資者是國內公司。似乎在未來,「人民幣」支持「港產片」已經是大勢,有人搖頭,也有人叫好(因為「水源充足」)。不過,香港的電影光環,已經鑲上「紅」寶石,這是事實。
在目前這「老闆」眾多的時候下,對於每一部電影來說,可能更大權力的,反而會是監製這個位置(當然很多導演「惡過」監製!),這情況有點像以前香港的茶樓酒家,動輒有十多個投資者,結果是「總經理」大權在握,分散的股東要理也管不到。
如果監製能夠專業化,平衡一部電影的各方面因素,則絕對是好事,但是,如果有些高薪厚職的監製把自己工作看成一份工,反正多做少做,已經有一份豐厚收入來「暖袋」,而老闆也施展不了監督的作用,則部分電影的質數有可能因此下降(特別是那些一年兼顧太多電影的監製)。
最後,唯一的希望是未來的金像獎能夠增設「最佳短片」,讓一批未有能力(包括財政能力)拍長片的電影系畢業但是新入行的朋友,可能憑著自己的作品短片,小試牛刀,有幸一起參與電影金像獎。你看:《樹大招風》其實是三部短片走在一起,如果不是杜琪峯導演巧妙地把他們拼成長片,這些年青電影人根本沒有機會參與今次的典禮。我們為了拯救香港的電影業,應該提早給他們一個戴上光環的機會,鼓勵他們立志投身我們香港人的電影業。那曾經如北極光在空中妙舞的「東方荷里活」,現在卻如中環都爹利街的煤氣燈般寂靜……一門正待復甦的港產創意工業。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