轟動亞洲的深圳大型精彩舞劇《詠春》終於來港演出:好看嗎?深圳的文化成就對香港又帶來甚麼競爭?


10-01-24

人的快樂和悲傷,許多是和得失有關,而得失又多是和「名利」有關。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。知足,幸福才敲門。

一向德配天地的畫廊乾姐Catherine突然爆出一句:「做藝術,沒有『名』和『利』,是不行的!」我嚇了一跳,她失笑:「是正面的:名,代表藝術家的名聲,即『人哋覺得你是好嘢』嗎?利呢?則代表另一種實力,到底可以有多少資金投入藝術?又可以有多少回報?沒有『資金回籠』,哪有能力把藝術活動延續下去……」

這樣說,則轟動內地,傳頌藝壇的深圳舞劇《詠春》(Wing Chun),絕對是「名利」雙收。深圳從特區至今,只有四十多年歷史,卻出了一部鞭炮齊鳴的舞台藝術作品;香港有一百多年歷史,政府從60年代至今,花了億元又億元,支持了藝術六十多年,但我們的藝術界仍未出品到一部在亞洲知名、交口稱譽的作品。須知,一個signature production,是一個地方的藝術成就、藝術吸引力和藝術經濟的指標。那麼,where are we?這絕對不是把責任推給政府,便得以解決的問題!

身邊的朋友說:「數百元一張票,一家幾口,加上交通費用、吃晚飯,看表演隨時花上數千元,還要正襟危坐二、三小時,當然要挑精彩的舞台作品,否則,留在家,看Gimy、my TV Super、Netflix,更物有所值!」

作為圈中人,我半輩子看了太多「大型作品」,自己愈來愈另類:喜歡悄悄躲去牛池灣街市小劇場,觀眾不到一百人,低奢地欣賞年輕人沒有budget的創作,心靈卻和作品同在。騷畢,往旁邊的華池徑吃一碗潮州河粉,比踏足高貴的文化場所,自如十倍。但是,我是小眾,還是秘書小姐實際:「同樣是500元一張票,當然要看大製作啦!正如看電影,為了Marvels才入戲院囉!」

在香港,八成的劇團都有政府資助,撥款部門為了照顧為數不少的團體,不可能「爽手」給予每個藝團巨資去做大型作品;更何況,有多少人有能力可把它做好?我看過有些劇團的大型製作,總是欠缺了些甚麼?

《詠春》在內地爆紅了一年多,終於今年一月份來香港演出數場,但是,宣傳不足,反應不算熱烈,非常可惜;香港人錯過了這麼精彩的一齣舞台作品。

《詠春》是舞劇,沒有對白,舞技以外,還要演戲。此劇由深圳官方單位出品,深圳歌劇舞劇院製作,節目長度兩小時,約70位演員、舞者傾力演出;舞台綻放春色、繁花怒放。導演是著名的編舞家韓真和周莉亞,編劇是馮雙白,而跳得、演得、打得,演「詠春大師」葉問的20來歲小伙子叫常宏基,河南人,他凌空飛舞,「嚇死人咩」,雖然,成就是努力加上天賦,他仍然謙虛地說:「我只是路人甲!沒有人天生站在C位的!」

《詠春》故事是這樣的:退休燈光師從電影資料館找到了曾經拍過電影《詠春》的一份封塵多年檔案,於是,難忘的片段出現腦海:葉問如何從佛山來到香港、如何受到欺凌、如何創立武館、如何和「太極」、「八卦」、「八極」和「螳螂」四大派比武,最後,如何和妻子張永成離別。劇情起伏動人,是一場藝術盛宴。

我的佰樂俞琤教導我:「好的作品,仍須70%靠宣傳,才有人知道。」嘉禾電影的創辦人何冠昌說過:「給我一句話,只要一句話,為甚麼觀眾要看你的電影?」我的老師更直接:「無謂扮高深,好戲,當然要聲、色、藝全啦!」現代觀眾要求高:假的真不了,真的假不了。已逝世的電影人向華勝強調:「你問自己:打開成功票房的key到底是甚麼?」

要回答這問題,特別從舞台作品來說,很簡單;今天的劇場觀眾決定看不看一齣劇,先探究3件事情:劇評人(可惜,香港沒有太多舞台藝術評論人)的評語?身邊朋友是否推介?網上社交媒體的留言?才會買票;當然,那些sell偶像的東西,另當別論。此外,好不好看,不外乎4個範圍:劇本(或舞編)好嗎?演員(或舞者)出色嗎?製作優秀嗎?還有其他可觀性,例如創意突出、深層意義、啟發思維等?

讓我按照上述4點,分析一下《詠春》的好壞。舞劇是沒有對白的,而這個劇走普羅大眾的路線,葉問的生平又耳熟能詳,因此,故事沒有特別之處,主要平鋪直敘,但聰明地方,是用了「舞劇」形式,講述葉問的故事;因為沒有語言障礙,容易打開國際市場,否則,如用「音樂劇」(musical) 形式,演員要「唱、做、唸、打」,較難達到全方位。

舞者好嗎?答案是極好:跳的、打的,都達到「聲、色、藝」全的境界:他們有外表、有台型、有舞技、有功夫。「畀佢玩晒」!唉,香港地方小,人才少,比起內地,拍馬難追。

製作呢?《詠春》是優秀的;無論舞台、佈景、燈光、化妝、服飾都出色,可惜未算驚喜。當中最強的,是叫人振奮煥發的配樂。不過,香港的幕後團隊,絕對有能力做出這個水平!

《詠春》有創意嗎?有,但也不算特別。香港舞蹈團也曾嘗試把武術和舞蹈混合演出,2020年,《凝》這「舞X武」作品,便是其中之一。多謝數部《葉問》的電影,觀眾對葉問這個人及詠春這武術,有着濃濃的親切感,看到葉問如何遭到欺負、如何和其他派別比武、如何除暴安良,連我這個老僧入定的「油條」,也血脈沸騰起來!當然,《詠春》最出色的「舞武者」,特別是高手激烈對打,主角騰空飛躍,觀眾多次叫好!

《詠春》舞劇,不可不看,因它是關於「廣東佬」的優秀作品!

香港政府,快將推出「重點演藝項目計劃」,最高1,000萬元的資助,及額外500萬元配對任何私人的投資金項,希望香港可以發展本地大型重點表演藝術項目(signature project),鼓勵出長演(long runs)及重演(re-runs),叫人歡躍!

香港舞台演出要進一步提升,達到轟動國際的境界,最大的困難是人才局限;我們必須吸納內地專才,參與創作、製作及演出。業界不應該怕挑戰,怕在「貨比貨」比下去。在合作和共融的情況下,培育人才、提升水平,香港的大型演藝作品,才會有成績斐然的long runs及re-runs的出路!否則,只會延續舊路,製作一些行貨,「做完便摺起」的東西。

舞台上,最大的成就是上述所說,可達到正面意義的「名」和「利」,如有一天香港作品能夠放諸四海,世界市場便是一座大山,收益、歡呼聲,全部都有;當然,藝術工作者,有別於娛樂工作者,最重要是我們成功後,「莫忘初心,為藝盡瘁」!

突然,想起一句話:「學無前後,達者為先。」
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