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特首所說:香港可做「國際專上教育樞紐」?又可否成為「產業經濟」?


25-09-24

現在社會許多舉措,不再單一目的,是「transpurposes」。

報導說:全球每年有二億五千萬年輕人考上大學,比起20年前,多了一倍,但是,接受專上教育的適齡人口比率仍只是42%,在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,更是可觀;試問,誰不望子成龍?在西方國家,教育變成經濟活動。

美國和加拿大,各有一百多萬國際學生,英國和澳洲則各有七十多萬,而香港只有二、三萬。我們的特首說過:香港要做「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ub」(國際專上教育樞紐)。

覺得前路困難,先小變,走對了,便大變;我們過去是這樣把危機克服。

作為中國人,看到不足之處,當然期待急步直追;但目睹優秀的一面,又非常驕傲:正如中國人,都着緊孩子的教育,而本地5間大學成績卓越,列入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世界大學100強!

有一年,我去廣東肇慶,酒店房務員在門口等我,她說:「先生,聽說你是香港來的,我可以代兒子問問去香港唸大學的情況?」我好奇:「你月入多少?」她答:「我和老公加起來,六千多吧!但為了兒子未來,正努力想辦法。」看,這就是感人的中國父母。有些人卻浪費爸媽苦心,不把書唸好 。

不單是中國,亞洲許多民族,擁有同樣的價值觀。我家的菲傭,把全部薪水寄回家鄉,為的是兒子上大學。當這些國家的家長們收入改善,他們不單想送孩子去唸大學,甚至要出國留學!香港是他們欣賞的先進城市,可列入鍍金之選;哼,本市家長卻把子女送去英、加、澳上學,「隔離飯香」,是很有趣的人性。

最近,行經旺角,看到一群群的外國學生,被本地同學帶去西洋菜街開眼界。某夜,走過紅磡,那區遍佈大學宿舍,外國學生們坐在路旁「打邊爐」抽煙聊天。突然,覺得香港很有Boston那university city的味道。

常說香港經濟轉型,貿易、金融、物流、旅遊,都受到衝擊,而能否創出科技、家辦(family office)和文化三項新經濟,仍是未知之數,在左思右想之間,不如考慮「教育經濟」,利用香港教育這百年良好基礎,殺出一條血路;特別是政府最近宣佈了,將在香港北部建立「大學教育城」!

目前,政府只有很籠統的概念;到底這「國際專上教育樞紐」的藍圖,是要大學教育產業化而為香港直接進帳?還是為香港帶來其他如旅遊的間接得益?或是為大灣區的科研帶來動力?又或是為國家發展提供國際人才?當然,政府可以說目標是包羅萬有,但是,太具野心,容易力不從心。

確立目標以後,政府才能計劃:香港要招收甚麼類型的學生,科技的?博雅的?專業的?要數量還是質量?教育是否搞市場化?甚麼制度(例如大學撥款基制)要改變?增強那些學科?是否鼓勵「私立大學」的成立?最後,政府要提供哪些建設配套?

八十年代,國內的清華和北京大學,仍未有國際地位;在亞洲,能夠進入前列的三家大學,只有東京大學、香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,學生能夠入讀這些學府,才算高人一等。

那些年,英語教學在日本並不普遍、新加坡許多大學生的中文不好,香港卻得天獨厚,學生們中西博學,英國人更把香港的學歷和專業資格,和歐美各國互相承認。那些年,只要是香港大學畢業的,往世界各地找工作,非常容易;是故,同學少年多不賤。

以往,在香港搞教育產業化不容易;唉,自負盈虧的明德書院都要關閉。回望歷史,原因有三:當時,香港奉行保護主義,限制外地學生入讀本地大學,而且,辦學者概念是教育和經濟收益無關;再者,當時政府不像現屆政府大量供應土地,沒有土地,大學便很難拓展,於是,有些跑去內地開分校;加上,內地、東南亞及印度的經濟還未起飛,那似今天的家長「疊水」,可以送子女來香港讀書。

現在,種種情況都起了變化,本地八間資助大學取錄非本地學生,已可高達40%!我走入不同校園,眼前一亮,像聯合國,甚麼語言和人種都有,不過,聽到很多本地學生講「粗口」。讀書,有競爭,才有進步,香港學生如繼續塘水滾塘魚,叻極有限!

香港在吸納大量的外來學生方面,確實有以下的優勢和「衍生收益」。

我們現行的教育系統,有百多年歷史,所有架構、管理、師資等都是西方水平,最近,許多大專院校更把課程多元化,其中,「電競」都可以成科,吸引力大增;但是,最大的問題,仍是缺乏學生宿舍和教學地方。那也不壞,我知道有些學生為了住近大學,竟然租又一村的豪宅,這幫助了我們的房地產。香港的大學課程,多以英文教授,學生容易上手,更利便將來往西方深造接軌。我曾在日本找藝術課程,但大部份以日語教授,望門輕嘆, Nihongo ga wakarimasen!

以往香港是英國殖民地,專業資格如醫科、護理、法律、會計、工程等,和英聯邦及歐美國家互認(只要補考一些科目);想以專業資格移居這些國家,香港是外國留學生最理想的踏腳石。

我的內地朋友送女兒來香港唸心理學,她說:「西方國家太放任,怕她學壞。香港地理位置極為方便,在亞洲中心,從寧波飛來只要兩個半小時,我可以隨時探望!」真是阿母常仁惻。

有一次坐飛機,旁邊是一位巴基斯坦學生,他說:「我在科技大學唸工程,爸媽說香港是安全大都會,社會包容和多元化,這對我們信奉回教的一群,特別重要!」

香港擁有約二十二所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,而商業房地產正陷不景氣,這些教育機構的擴張,可大大協助吸納「吉地」和「吉房」,減低經濟不景的影響;最近,市傳都會大學花了約10億元,買了一幢酒店做學生宿舍,還不是即近知遠!

過去多年,由於國際政治鬥爭的負面宣傳,外國人對香港以至內地存在誤解,以為我們水火倒懸,故此,多些外國學生來香港唸書交流,瞭解我們和內地現況良好的一面,這是最有效的形象推廣,香港在國際上的軟實力,可由business gateway to China,加強作為cultural gateway to China。

再者,外國學生的家人及朋友,會定期飛來香港探望他們,這絕對會刺激本地航運及旅遊消費;看看,英國的劍橋和牛津、加拿大的多倫多、澳洲的墨爾本……當地留學生及家人的花費,成為衍生經濟的一部份。

很多年前,新加坡早着先機,用有效方法鼓勵別國學生就讀,結果,多了大量外來人才。目前,香港的國際大都會氛圍,對這些外國留學生仍有工作和生活的吸引力,只要堅持「一國兩制」,切忌社會過度政治化,繼續現行的開放政策:給留學生在畢業後,發出兩年居留權,利便他們在本地找工作,我市的人才荒,特別是創新行業的需求,將可改善!同時,有些外國畢業生會往大灣區工作,那麼,香港則會成為國際人才的樞紐,協助國家發展。而且,年輕人來自世界各地,如他們的未來經濟活動和老家掛單,香港的商業network,更會全球性。

我希望香港的年輕人口可以更多元化一點,沖淡現時青年們濃濃的「MK」味道!有時候,部份大學生自以為有型而滿嘴粗口,卻不知自貶身價!

想改變未來,應從自身做起,從目前優勢開始,香港,這艘經典帆船,尚有百年老本,如法治、教育、文化;未到江心,為時未晚呀;香港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,絕對樂觀的!

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