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西九文化區回顧和盼望:終於從「十困」中站起來的海克力士,挺起胸膛走出三條大道
壞事,並不可怕,吃苦當作吃補,牆穿了洞,才可透進陽光;門壞了後,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善修。 上星期天,在西九文化區(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)享受了美好的一天;看天、看海、看人山人海的草地,人們在野餐,快樂如彌勒佛!它使我想起70年代的尖沙咀九龍公園,當時是一個荒野山頭,漂亮的年輕人,在沙地上彈結他、唱民歌…..
-
移民是否適合自己,年輕人要明白的三大香港狀況:「花有重開日,人無再少年」
清宵,易惆悵,不必,有離情。 書房,種了一盆海棠花,花開、花落。生命的高低起伏,認真「估佢唔到」;凡事要靜觀其變,不要因一時看法,便想到離開。報載:近年,每年有十萬人移離本市。香港,曾有三次移民潮。 銀行家王冬勝說過:「問題,有時候『乜都炒埋一碟』,遇到問題,不要過快反應,所有問題複雜,『藤掕瓜、瓜掕藤』,要看通問題的交錯。」切記:到處楊梅一樣花………
-
「藝術」是甚麼?甚麼是香港藝術的「三化」?我們「藝術經濟」的機會?
生活,沉重,懸垂於空中。精神食糧,打開人的心窗,如婀娜陽光射進,小房間變得清香。 藝術是什麼?各有所述。基本來說,人類精神活動在「優」良的創意思維下、「優」秀的美學技巧下、「優」凡的感情發揮下,所產生之唯心作品,謂之藝術。但在這標準下,不合格的,難稱為「藝術」。香港的藝術發展,只要香港人醒覺,會一天比一天好。
-
「十四五」規劃支持香港「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」:如何解讀從「活動」到「產業」的帶動方向?
香港人,包括商人和官員,多少個有文化修養?但文化,是人的靈魂;擁有靈魂,才可超越其他動物。 如何理解文化?不同學者,有不同說法。我喜歡的理論:文化是國家、民族或社會的一種現象,是人們從生活中,經過時間洗禮而延續的生活方式、思維習慣、價值觀念及藝術追求;文化,是人類和精神層面的活動或東西。它可以是物質,例如建築物和服飾,也可以是非物質,例如宗教和文學。
-
從上海白玉蘭、紐約玫瑰、到香港洋紫荊,國際小提琴家姚珏花落誰家?
女人像花,城市也像花;女人老了,叫「一朝春盡紅顏老」,城市老了,叫「古色古香」。人,老了豈能回到花樣?但城市老了,可以更新。 一個國際級的女性小提琴家,從白玉蘭的上海,跑到玫瑰的紐約,定居在洋紫荊的香港。姚珏說:「我像花嗎?我只是以香港為家的藝術人!」
-
香港人七項「結構性轉變」,如何定位:五十億《哪吒》年輕配樂人朱芸編「國際港味」
祖國強大,香港失色,音樂市場換陣。音樂人,如天星小輪,猶豫於中環和尖沙咀之間,思索定位。 諺語「有麝自然香」,比喻有才能的人,終受器重,得到機會。另一句話是「長江後浪推前浪」,有實力的前浪,不被後浪推倒,看看影圈的曾江,1955年入行,今天仍然「有客有貨」,而後浪要真材實料,才可突破前輩,看看我的小輩朱芸編。
-
豈有「茶飯」似舊時—香港的舞台藝術出口可否「不雨棠梨滿地花」?
因新冠肺炎,藝術家窮上加窮。我認識一個音樂師,因為肺炎疫情,賦閑在香港,但是香港市場小,那裏夠工作?於是,他咬緊牙關,寧願面對隔離十四天的痛苦,也決定飛去北京,結果,立刻接到工作,生生猛猛。藝術家,再不能只集中一個市場! 「守株待兔」,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:一個農夫在樹下休息,這時,一隻兔子跑過,撞到大樹被擒,農夫得享大餐,此後,他不再辛勞耕種,只等待另一隻兔子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