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「十四五」規劃支持香港「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」:如何解讀從「活動」到「產業」的帶動方向?
香港人,包括商人和官員,多少個有文化修養?但文化,是人的靈魂;擁有靈魂,才可超越其他動物。 如何理解文化?不同學者,有不同說法。我喜歡的理論:文化是國家、民族或社會的一種現象,是人們從生活中,經過時間洗禮而延續的生活方式、思維習慣、價值觀念及藝術追求;文化,是人類和精神層面的活動或東西。它可以是物質,例如建築物和服飾,也可以是非物質,例如宗教和文學。
-
94歲香港碩果僅存的活歷史「豬粉腸」,音樂巨匠朱慶祥:「香港人要似粵劇:靈活、求變、合拍!」
年紀,像減肥吃提拉米蘇蛋糕,最怕面對,是它的最後幾口。 當活到九十多歲,你會怎樣?長臥醫院?在公園長一聲、短一聲?關在家,足不出戶,像一尊佛?2021年,朱慶祥粵樂大師(朱老)94歲了,還開演奏會,在新光戲院做「頭架」,獲頒演藝學院的榮譽博士;記憶中,是學院歷史上,最大年紀的博士。
-
特首宣佈東九快有「科技劇院」:演藝學院老師袁卓華談Art Tech的五個看法
不想變,怕適應。「变」,內藏一個「又」字,六親不認地又變。 手機為例:八十年代的手機,像一條長鐵,可以防狼,嘴巴要對準它的「上五寸、下五寸」說話。九十年代的手機,叫「天地線」,手機只可打出,故要攜帶一部「BB傳呼機」,接收訊息。二千年代,手機叫「小龜」,細得像耳朵,手指不停「篤」著按鈕,像非禮。現在,smartphone年代,人人似「戀物癖」,摸著手機的「皮膚」,自言自語。
-
皇后大道東80後藝術「畫療」老師周俊宇:成年人學繪畫的好處
誰是唐滌生?如你張口結舌,請快吃「文化修養維他命」。 香港曾出現兩個國家級的文豪:一個是金庸,一個是唐滌生。金在2018年逝世,唐早於1959年走了,—文一武,金庸善寫武俠小說,如《射鵰英雄傳》;唐滌生精於典雅粵劇,如《帝女花》,他們的作品,為香港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-
劇場接班人陳健豪對香港戲劇發展的五點看法—他和天后Taylor Swift的共通點
2007年,鄧樹榮導演仍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,他帶領學生演出話劇《帝女花》,男主角是陳健豪。鄧說:「Angus(陳健豪) 好學、認真,將來是一個有心的演員!」自此,我認識了比歲月還青蔥的Angus,他叫鄧樹榮做老師,也順稱我為「師傅」,就這樣,做了陳健豪的「掛名師傅」十多年…..
-
明日之星黎耀威—年輕人談粵劇如何改進,才可以吸引年輕人
藝術上,我不喜歡「改革」這名詞,如千斤重的斧頭,把藝術連根拔起。愛「改進」這兩個字,如健身室的啞鈴,輕重有序。 香港的歷史文化中,粵劇是我們最驕傲和珍貴的寶藏,香港人放棄浩瀚深厚的粵劇,等同把維多利亞港的海水抽走…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