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94歲香港碩果僅存的活歷史「豬粉腸」,音樂巨匠朱慶祥:「香港人要似粵劇:靈活、求變、合拍!」
年紀,像減肥吃提拉米蘇蛋糕,最怕面對,是它的最後幾口。 當活到九十多歲,你會怎樣?長臥醫院?在公園長一聲、短一聲?關在家,足不出戶,像一尊佛?2021年,朱慶祥粵樂大師(朱老)94歲了,還開演奏會,在新光戲院做「頭架」,獲頒演藝學院的榮譽博士;記憶中,是學院歷史上,最大年紀的博士。
-
元朗有情應念舊—六十年代回憶和四種動物的聲音
難忘,兒時的元朗,它有別於香港島和九龍,是另一個地球,新界墟市的真正代表。 那慢活年代,沙田、大埔、屯門、上水,規模太少,沒有元朗的氣派;它有長長寬寬的一條市中心大道,叫大馬路,佈滿商店,像小彌敦道。雖然荃灣的核心區,比元朗大,但都是一座座的工廠、一枝枝的煙囪。在元朗,馬路後面的西洋菜田,黑臉琵鷺,向行人打招呼;在荃灣,只有烏鴉在天空盤旋。
-
香港音樂劇四十年的動人進化——我不敢命碰musical的六個原因
「花開堪折直須折」,我的梨樹不開花;既然夢想無花,懶折枝,托著頭,故花瓶一直空著。 曾經喜歡音樂劇,達到迷戀級別。我像劉姥姥,音樂劇就像大觀園,這地方充滿巧妙。《紅樓夢》中的姥姥,滑跤倒地,尚可爬起來,我怕投資音樂劇後,會損兵折將,崩壞不起。三十多年來,音樂劇跟我不斷擦身而過。吔,是它引誘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