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不可錯過的好電影:彭秀慧、毛舜筠、姜濤、Jer炮製的新鮮「四合丸」,打動人心的感情好戲《阿媽有咗第二個》
「恰如其分,方寸鮮明,細緻溫馨,各施所長」,是我看完港產電影《阿媽有咗第二個》(Mama’s Affair)的評價。 香港人要看呀,第一,支持本地創意文化;第二,的確是「貨真價實,物有所值」的暑假片。男女老幼、「鏡粉」或「非鏡粉」都適合觀看;更重要的,它讓我們重拾電影中甚麼是人情味?哪裏是戲味?如香港進行文化矯育,要靠這般有意義的本地電影。
-
劇場「教母」甄詠蓓: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,怎樣自救,「擁抱」新時代?
困難,如一個淺灘,走不了的,總得想辦法:爬行好、龜泳也好。若不動,鹹水泡腳。安全?沒有這回事,但憂患意識,卻可防止危機如大浪湧至,殺個片甲不留。 甄詠蓓和我談天,說了多次:「人,要擁抱變幻時代!」我也學習中,常以為新希望來到,卻又打水漂。
-
香港如何出產國際級指揮家?一年飛300天的年輕廖國敏讓懶人無地自容。
少年不識累滋味。 香港是國際級的金融城市,卻仍未是一流的文化藝術都會,那如何培養人才?說是簡單的:提供優秀的教育、包容的環境,把才華小鳥放離這置錐之地,看看世界,呼吸失敗、咀嚼欺凌,然後回來,立志為香港發光發熱。放下,再擁抱,「像極了愛情」!
-
豈有「茶飯」似舊時—香港的舞台藝術出口可否「不雨棠梨滿地花」?
因新冠肺炎,藝術家窮上加窮。我認識一個音樂師,因為肺炎疫情,賦閑在香港,但是香港市場小,那裏夠工作?於是,他咬緊牙關,寧願面對隔離十四天的痛苦,也決定飛去北京,結果,立刻接到工作,生生猛猛。藝術家,再不能只集中一個市場! 「守株待兔」,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:一個農夫在樹下休息,這時,一隻兔子跑過,撞到大樹被擒,農夫得享大餐,此後,他不再辛勞耕種,只等待另一隻兔子出現。
-
劇場接班人陳健豪對香港戲劇發展的五點看法—他和天后Taylor Swift的共通點
2007年,鄧樹榮導演仍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,他帶領學生演出話劇《帝女花》,男主角是陳健豪。鄧說:「Angus(陳健豪) 好學、認真,將來是一個有心的演員!」自此,我認識了比歲月還青蔥的Angus,他叫鄧樹榮做老師,也順稱我為「師傅」,就這樣,做了陳健豪的「掛名師傅」十多年…..
-
近年罕見的《Backstage》—在十二個海外城市演出四十場,年輕曾慕雪談香港藝術出口
「金蟬脫殼」新解:金蟬,是香港藝團;殼,是香港。藝團脫殼,理想可以飛得更高更遠。 香港華仁書院對香港粵劇,有著歷史性的貢獻。1947年,天主教華仁書院的神父們,為方便外國人看懂粵劇,遂把粵劇以英語唱唸,於是「英語粵劇」變成藝術出口產品,在加拿大等地海外演出…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