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「文創移動」的創意野心:把香港百年電車變為「移動文化館」
學者古德明解釋:invention和innovation這兩個字都可以解作「發明」,但是invention指創造前所未有的東西,而在現有的東西進行革新,則是innovation;怪不得曾擔任香港理工大學「social innovation」中心總監的葉長安(Alvin Yip)會把始於1904年的交通工具「電車」,革新成為「移動文化會館」…..
-
艾菲斯劇團的《有料呻吟》讀演計劃:電影和舞台的「3D打印」可創出生機?
中世紀,有一門化學實踐,叫做「鍊金術」(Alchemy),它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提煉方法,把一些基本金屬,變成長生不老的配方。鍊金術所累積的經驗及智慧,為化學帶來重大發展。 這套理論,應用在電影、文學、舞台等創作,會觸類旁通。我們有句話,叫「熟能生巧」,在創作過程中,可改為「鍊能生巧」。自古成功在嘗試,任何作品,要經歷過多次改良,才會提煉出爐火純青的成績。當然,這個千錘百煉的好方法,最難是找到老闆願意支付額外費用去改良作品…..
-
出類拔萃的香港人話劇《原則》:什麼是香港人的原則?
香港話劇團出了一部「驚喜度」百分之一百的小品,叫《原則》(Principle),近來,重演又重演,老師、家長、學生都來看,很少見到一個話劇,老中青都喜歡,大家還站立鼓掌。《原則》,讓香港有了一個可以「長演」的本地戲寶。回歸後,二十年來,經歷過無日無之的社會爭拗,到底是什麼「原則」作祟?要尋求答案,香港人必看這個話劇…..
-
去了台北第一屆「台北當代」:香港還是藝術市場的「一哥」嗎?
在亞洲,藝術領域方面,有一件事情香港是當「老大」的,那便是藝術品交易。 「藝術交易」未必和「藝術底子」有關,香港的根腳在乎四點非藝術因素:第一,我們沒有外匯管制,交易方便;第二,我們思想自由,沒有干預藝術品的內容;第三,香港低稅,展覽所達成的交易,幾乎是不用抽稅的;最後,在亞洲,除了東京和新加坡以外,香港是真真正正「世界思維」的國際大都會;不過,香港本身視覺藝術的高端人才單薄,在閃爍的藝術會背後,斯人獨憔悴…..
-
誇啦啦劇場的破格教育【亂世梟雄】:沒有壞的孩子,只有壞的教育
談起教育,我是老派的。 「養不教,父之過;教不嚴,師之惰」:父母不應只是養活子女,而不去教育他們;老師教導學生,絕非只是傳授知識,要對學生嚴謹,教他們做人的道理…..
-
中國電影「吃藥好了」,三十億的《我不是藥神》:香港電影的十億可否變藥神
《我不是藥神》(Dying to Survive) 太中要害,它在國內超過三十億票房,好評如潮,獲獎無數,連台灣的金馬獎也褒揚;終於在香港公映了,我急忙去看,全神貫注,高興地把整部電影看完,監製及演員徐崢也成為我的偶像。過去數年,我們都對國內電影失望,《我不是藥神》絕對重新使你喜歡「刨冬瓜」電影…..
-
CCDC《不期而遇》: 香港人不重視傳統文化,多些韓國藝紅金在德?
觀看表演,偶會遲到,未必是觀眾所願:開重要會議、突然被老闆召回、交通意外……大家都遲到過,但是喜愛文化藝術的人,誰想遲到錯過好節目? 曾經有一位女歌星,在紅館開演唱會的時候,突然停了音樂,向遲到的觀眾教訓,嚇了大家一跳,你覺得這位女歌星做對了,還是錯了? 最近,我去看城市當代舞蹈團(CCDC)的舞演《不期而遇》(Come Across),之前,要參加投票活動,跟著,又塞車,結果到了葵青劇院(它現在變成年輕人看文化節目的熱點,四顧都是喜愛藝術的年輕人,香港有希望了),遲到約十分鐘,看到一堆人,都是因為遲到,要站在門口等待,不過,通常在適當時候,主辦單位會讓遲到的觀眾入座,或起碼容許觀眾站在演藝廳的後面觀賞,今次,工作人員卻說:「要等到節目的半場休息,你們才能進入!」於是,被拒於門外的觀眾,只好傷心地在外面觀看電視機屏幕。 等至中場休息,才可入內,我錯過了由舞者成為編舞的Noel (龐智筠) 的作品,它名為《固步自瘋》(Nuts’ hell) 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ibtxSCHHws ),原本對這個作品很好奇,它的概念特別:「有一個實驗,要你在夜闌人靜的時候,孤身留在病房裏面,你會有什麼奇怪的思考?可怕的感受?」不過,錯過了半場,真的無從評論。 幸好,看到了下半場,大家熱烈期待的金在德(Kim Jae Duk)的編舞。金在德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97gVQzYCYY )是韓國人,年青、有型、受歡迎,他是韓國「魔童之桌現代舞團」(Modern Table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) 的藝術總監,聽說著名「騎馬舞」《Gangnam Style》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H1XGdu-hzQ ) PSY是他的親戚,怪不得體內有家族的強項。Kim的作品,用現代手法,重新表達韓國傳統舞蹈和音樂,他把遠古的文化賦予新格調和新感受,故此誰說老東西「老土」,不適合年輕人,說這些話的人,是沒有水準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人家說「旗袍」娘味,可是你看看電影大師王家衛的《花樣年華》(In the Mood for Love),把旗袍變化為魔幻魅力,便知道優秀的藝術家和欣賞者,從來不會蔑視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。金在德有一齣舞,叫《Men of Steel》,找來一群年青人,在傳統和現代音樂的混合下,呈現了現代男性面對生活的情緒,舞蹈明快又活潑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RD4IwAqOAE ),大受讚賞。今次,金在德的作品,經CCDC首次帶來了香港,年輕觀眾拍爛手掌。 金在德在港的演出叫《跌宕》(Jangdan) 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zKG9b2pBRg ),他負責編舞和原創音樂,用了韓國傳統曲藝「盤索里」(Pansori) 的節奏特色:「盤」的意思為舞台、「索里」指唱歌,表演時一人坐著擊鼓,另一人站立「說唱」,內容以唱歌為主,說話為輔。盤索里的劇本非常難懂,夾雜著大量的古代漢語、歷史典故,即使對於韓國人來說,也可能不明其意。此外,「盤索里」的中國元素無處不在,例如它唱說出堯舜、王母娘娘等人物,也包含中國的詩歌,例如:「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後庭花」等。金在德對自己本土的文化熱愛,嘗試重新包裝,感染年青一代,向國家的文化致敬。 《跌宕》真的非常精采,CCDC的舞者也跳得出色:當擊鼓聲強而有力地表達長短不一的Pansori節奏,舞者隨著音樂擺動,張開或收閉身體;他們時如行兵,充滿紀律;時如鳥飛,充滿奔放,瞬間動如雷、靜若電。蓄著小鬍子的金在德說:「我是先想好動作,再想出音樂,音樂最後為舞步奠定氛圍,感覺非常完整。」此話不虛,強烈的鼓聲,在台上和舞者肢體迅猛有力地碰撞,加上美麗的燈光,產生了年輕藝術的火花! 我們亞洲人先進了、富裕了,人人都夢想衝出亞洲,但是誰要一個「A貨」的西方人。亞洲的藝術家,如果想有成就,他們必須首先發揚自己的文化特點,帶著自己國家的根和蕾,栽種在世界大地的土壤,才會長出優良的綜合果實,有心從事創意工作的香港年輕人,必須向金在德學習。一味硬抄西方風格,或是強扮國際時尚,只會是黑路一條,因為無論你怎樣好,也只是「高仿」一族。 想free style? 年輕人應如金在德,先free了對自己民族文化藝術的偏見!再free了自己對事物的狹隘! 此網誌也上載於下列網站:
-
「進念」推動南音死灰復燃,香港人拯救「香港怨曲」
在十九世紀,美國南部的黑人創造了怨曲「藍調」(Blues),歌曲反映低下層的幽怨哀傷,它影響了後世的流行音樂,延續至今。看看我們,「南音」(Naamyam) 起源於前秦,形成在宋,發揚於閩南和嶺南,是我國最古老的樂種之一。在清末,珠海三角洲流行,南音約在一百年前,香港盛極一時,人們去茶樓飲茶、妓院喝酒,都要聽南音,可惜慢慢衰落,於是南音唱詠人少,聽的人更少。到了近年,南音演出,幾乎瀕臨絕跡,這美妙的香港「詠嘆調」,命不久矣…..
-
傳奇人物李居明新光驚喜,《毛澤東》讓龍貫天再上台階
香港留下來,唯一的商營粵劇劇場「新光戲院」,它的管理人李居明是傳奇人物,他出身電影界,後來是風水師,今天投入粵劇界。他企圖「革新」粵劇,用的方法,有人接受,有人反感,於是引起爭議…..
-
為了觀眾利益,政府對付紅館黃牛黨的六個可能方案
近年,「紅館」起了變化,巨星的演唱會,愈來愈多境外觀眾。看徐小鳳演唱會,舉目四望,三、四成是內地旅客,原因恐怕三個:香港的表演門券,比內地便宜很多;第二,是供求的問題,單是珠江三角洲,人口接近六千萬,就算釋出一點兒觀眾群給香港,足以把紅館「填爆」;第三,兩地交通愈來愈方便,觀眾從深圳坐高鐵來看表演,行車時間十多分鐘,比由赤柱出尖沙咀還要快…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