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本地英語紀錄片《The Helper》―香港次文化的生存?
本地英語紀錄電影《守護者》(The Helper),是香港優質的次文化。 城市多元,才會產生小眾的次文化,而且愈國際化、愈包容、愈多采的城市,蘊藏愈大量次文化。香港,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城市。最近,我去了伊利莎伯體育館看了一場表演,數百個來自東南亞的哥哥姐姐,載歌載舞,讓大眾了解他們的文化歷史,人就是人,個個民族不管膚色,都一樣偉大。所以,「大媽舞」不是一個問題,如何容許大媽舞照跳,但是,同時教曉她們要理解香港的核心價值,例如尊重別人的空間,這才是integrating society(溶合型社會)…..
-
如果teamLab是媒體藝術,郭富城演唱會是什麼?
當藝術變成商業技倆,值得我們吹捧嗎? 當大家看到一些「不太藝術」的藝術品,仍深信不疑,值得我們拍掌嗎? 我真的不知道答案。如果teamLab是媒體藝術…..
-
林憶蓮──女人的閨蜜,男人的麻吉
看了林憶蓮在紅館的演唱會,叫《造樂者安哥場》(Pranava part2 )演唱會。對我來說,Sandy Lam是Barbra Streisand, Janis Ian和Janet Jackson的混合體。現場觀眾反應熱烈,我更加認定,林憶蓮是女歌迷的閨蜜,男歌迷的「麻吉」(日語「machi」的台灣借詞,釋義是死黨) …..
-
名劇《父親》:毛俊輝的煩惱,你我他的煩惱
戲劇大師毛俊輝今年70歲,是我的「老師」,當我和他相處,達到無所不談,無事不信的時候,為最高境界。約15年前,他患了癌症,把胃的部分也切掉,幸得師母胡美儀悉心照顧,重拾生命,不過,近來看著他愈來愈忙,忙的事情愈來愈繁重,十分心痛。他常說:「當生命有限,如何活得更有意義,是人生更高的目標」…..
-
律師界的未來三大挑戰,你還會唸法律?
最近,國際名牌律師樓Freshfields 將從中環高級名厦交易廣場搬去太古坊,行內嘩然,好大膽的決定,大家猜想這樣決定是為了平衡一家律師行的收入和開支吧?那麽,這「一葉知秋」的事件,是否暗示律師界現在所面臨的挑戰…..
-
「凍齡玉女」周慧敏帶來的痴男現象
周慧敏入行30年了,她應該今年快50歲,為了慶祝,她將在2018年1月開演唱會,聽說反應熱烈,數場演唱會,開售不久,門票被秒殺消化…..
-
《奮青樂與路》好嘗試,「精品化」路向忌過猶不及
去了葵青劇院,看了人人讚好的《奮青樂與路》(Sing Out)。它是音樂劇,由利希慎基金贊助,4間學校協辦和派出學生演出:即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(協和)、香港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、香港培正中學、心光盲人院暨學校。《奮青樂與路》這部音樂劇利害了,找到了舞台的星級組合來支援,包括有作曲及音樂總監的高世章、作詞的岑偉宗、編劇的莊梅岩、導演的方俊杰、編舞的張月盈等等,聽說光是綵排,數十名學生已花了數個月…..
-
黃秋生―何存風雨上新階?
「神戲劇場」的行政總監張珮華邀請我看黃秋生的新劇《搞大電影》(Speed-the-Plow) ,舞台劇改編自大衛馬密(David Mamet) 的,香港版由黃秋生、林海峰、韋羅莎主演。劇終時,導演甄詠蓓叫秋生講幾句話,他開玩笑:「哈哈,現在還敢開口嗎?」作為名人,他可能體會到說話會有風險…..
-
打工仔被「炒魷魚」的法律救命符?
很多人以為,香港的勞工法例,一直以尊重合約精神為主導,只要僱主或僱員根據所簽的僱傭合約,內面所訂明的通知期,便可以終止僱傭合約。 不過,法例經過多年來的改進,對僱員的硬性保障大了。打工仔要認識法律,保護權益…..
-
《私人會所》―談電影初哥最可貴的是什麼?
三級電影《私人會所》(Members Only)上映了,要趕著看,只為了支持兩位年輕人:認識的導演顏米羔,而編劇筆華棋更加是我的行家。趕著看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好奇,因為《私人會所》完全是一部「素人」電影,編導演都是初哥,所有初哥走在一起的電影,會是一隻好味的乳鴿,還是一隻燒焦的乳豬…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