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電影賣品牌廣告?
客戶找我,要做一份法律合約,因為他贊助國內的電影,我說這份合約將來要在國內執行,如要打官司也在國內,最好找中國律師處理,但是客戶堅持對香法律師比較有信心,寧願多花一點錢,聘用香港律師和中國律師一起處理,哈哈,這是香港律師的驕傲。 我在一個政府委員會工作,認識到「香港品牌」業(Hong Kong Brands) 的新一代,他們年輕、有理想,他們知道我是電影發展局的成員,便問我香港品牌如何和電影合作,互相扶持…..
-
香港藝術發展生態探討
數十年前,香港稱為「文化沙漠」,今天,這說法已過氣;我們藝術的基本配套已具雛形,未來發展的最大挑戰,是如何從「output方向」(以工作項量為本),轉升為「outcome方向」(以成果為本) 。 那麼,香港應有什麼未來目標?很簡單,這也是香港人的心願,就是香港成為亞洲區內「跑第一」的藝術大都會…..
-
香港見習律師搵工艱難
許多法律畢業生找不到見習律師的職位,唉,原因有3個吧; 今年的經濟環境真的很差,聽說很多律師行都少了三四成生意。第二,法律畢業生太多,全日課程或兼讀的,由我們年代的數十個畢業生,增加至今天的差不多四百個,供求有點失控; 最後,大家覺得聘用一個見習律師時,律師會規定的實習合約為兩年,如果找到一個平庸笨拙的見習生,在那兩年內,頭破血流都教不好,朽木不可雕,則不如不要…..
-
香港商場的歷史興衰:從張曼玉到BTOB
百年前的香港,商店(shops) 是一舖一店,進去,有目的而為,便是買東西,店都很小,沒有「逛」這概念。在1900年馬氏在中環開了首家華資百貨公司,名為先施百貨(Sincere Department Store) ,1907年,澳洲華僑郭樂及郭泉在上環德輔道中開了永安百貨 (Wing On Department Store),它們和後來開業的「大新百貨」和「中華百貨」,被稱為香港「四大百貨」。我慶幸不是生於那個年代,否則,只有百貨公司,沒有商場逛,會悶死…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