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「火」「木」「金」律政司司長
回歸後,香港出了三位律政司司長:梁愛詩、黃仁龍、袁國強。我是法律界,當然認識他們。袁國強比較年輕,不是太熟稔;梁愛詩是前輩,我當小律師的時候,她已經很資深,而且她超級勤力,法律界大大小小活動,她都出席,故此,認識她比較深;至於黃仁龍,我們在特首選舉委員會(法律界別) 共事,也看到他公開場合後面的另一面…..
-
尖沙咀「無家教」見聞
我在藝術發展局的時候,和杜琪峯導演成立了「鮮浪潮」短片展,用意是發掘香港的年輕電影人才,特別是大學剛畢業的, 當時得到百老匯電影院Gary Mak的幫助。 週未,約了Gary Mak吃飯,這年輕人好難得,我看著他的成長,最近,他還要協助北京的香港電影節。 我時間早了,於是去了尖沙咀逛街。嚇死我,商埸熱鬧得如街市,香港和國內人都有,見到很多「無家教」的行為,為何人的教養、水平,今天一落千丈?…..
-
假律師行和害群之馬
中環出現「假律師行」,報載:有市民去泛海大廈的「林馮李律師事務所」,為了借錢,辦理樓宇按揭手續,貸款銀行把88萬轉帳給「律師行」後,代為轉交事主,跟著這「律師行」便人去樓空! 苦主也拿不到88萬貸款。數天後,又有另一家「假律師行」,和旺角的中介公司勾結,用同一手法,騙走按揭款項900萬…..
-
地產界真心支持藝術?
我的法律工作包括草擬合約,最近,多了商界找我草擬art sponsorship agreement (藝術活動贊助協議)。 我是國際大型名畫展銷會Art Basel的法律顧問,眼見他們的贊助商愈來愈多,這便是一葉知秋……
-
電影賣品牌廣告?
客戶找我,要做一份法律合約,因為他贊助國內的電影,我說這份合約將來要在國內執行,如要打官司也在國內,最好找中國律師處理,但是客戶堅持對香法律師比較有信心,寧願多花一點錢,聘用香港律師和中國律師一起處理,哈哈,這是香港律師的驕傲。 我在一個政府委員會工作,認識到「香港品牌」業(Hong Kong Brands) 的新一代,他們年輕、有理想,他們知道我是電影發展局的成員,便問我香港品牌如何和電影合作,互相扶持…..
-
香港藝術發展生態探討
數十年前,香港稱為「文化沙漠」,今天,這說法已過氣;我們藝術的基本配套已具雛形,未來發展的最大挑戰,是如何從「output方向」(以工作項量為本),轉升為「outcome方向」(以成果為本) 。 那麼,香港應有什麼未來目標?很簡單,這也是香港人的心願,就是香港成為亞洲區內「跑第一」的藝術大都會…..
-
香港見習律師搵工艱難
許多法律畢業生找不到見習律師的職位,唉,原因有3個吧; 今年的經濟環境真的很差,聽說很多律師行都少了三四成生意。第二,法律畢業生太多,全日課程或兼讀的,由我們年代的數十個畢業生,增加至今天的差不多四百個,供求有點失控; 最後,大家覺得聘用一個見習律師時,律師會規定的實習合約為兩年,如果找到一個平庸笨拙的見習生,在那兩年內,頭破血流都教不好,朽木不可雕,則不如不要…..
-
香港商場的歷史興衰:從張曼玉到BTOB
百年前的香港,商店(shops) 是一舖一店,進去,有目的而為,便是買東西,店都很小,沒有「逛」這概念。在1900年馬氏在中環開了首家華資百貨公司,名為先施百貨(Sincere Department Store) ,1907年,澳洲華僑郭樂及郭泉在上環德輔道中開了永安百貨 (Wing On Department Store),它們和後來開業的「大新百貨」和「中華百貨」,被稱為香港「四大百貨」。我慶幸不是生於那個年代,否則,只有百貨公司,沒有商場逛,會悶死…..